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深化教育改革的时代洪流中,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以高度的学科自觉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依托课题“农林高校外语学科研究生‘一主两翼’培育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创造性构建“以学科根基为主体、农科特色与创新实践为两翼”的育人新范式,为农林高校外语学科研究生教育注入澎湃动能。 体系构建:精准锚定培养目标,重塑课程育人生态 聚焦学科根基主体地位。紧扣高层次外语人才核心素养,确立“学科知识深度、思辨能力锐度、多语能力广度、跨文化交际效度、全球治理参与高度”“五位一体”能力框架,系统强化语言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论训练,筑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本体根基,确保研究生既能扎根学科沃土又能勇攀学术高峰。 贯通农科特色与创新实践双翼。创新构建“两维度·三课型·四模块”立体化课程体系:以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维度深化专业根基,以翻译应用维度强化实践能力;融合课堂面授基础夯实、网络示范前沿拓展、实践指导真知锤炼三阶课型;系统推进课程设置精准优化、师资队伍双元强化、多元实践链式贯通、评价体系动态革新四大模块协同发力,打通学用壁垒。 模式创新:项目驱动智慧教学,深耕特色资源沃土 首创“依托项目—智慧课堂”培养范式。以国家重大翻译项目、农业科技文献译介等真实任务为轴心,重构教学全流程:课前云端推送定制化农业双语语料激活探究思维,课中运用AI翻译平台开展涉农谈判模拟等高阶训练,课后延伸至隆平水稻博物馆等实践基地实现“学术探究—技术实操—社会服务”闭环运行,精准破解理论与实践脱节难题。 打造农林外语特色资源矩阵。主编《农业科技翻译实务》《湖湘农耕文化外译教程》等特色教材填补领域空白;建成“农林术语智能语料库”收录专业语料10万余条,开发“湖湘文化多语种数字展馆”虚拟平台;依托省级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打造5个专业翻译基地与2个涉农实习点。 科研突破:交叉融合催生特色,理论实践双向赋能 扎根农情沃土深化理论创新。聚焦语用平衡理论、认知语言学前沿,融合教育生态学开展本土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教育部门项目4项、产学研项目10余项,在《外语教学与研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2篇,出版《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农耕文本转换》等教材4部,获省级社科优秀成果奖1项、教学成果奖3项。 厚植湖湘底蕴锻造学术品牌。深耕“生态翻译”“湖湘典籍外译”特色领域:主持省级重大项目1项,在《中国科技翻译》《外语学刊》等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省级科研教改项目10余项,推动文学比较、文化传播与语言学多维渗透,构建“文科实验室+田间地头”融合研究范式,实现农科基因与外语学术的深度交融。 机制保障:多维协同筑牢根基,制度创新激活动能 强化政策领航动能。出台《“一主两翼”培养方案》,设立“农科翻译卓越奖学金”,构建人才选拔、经费保障、评价运用全链条制度体系,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构建柔性培养生态。实施“项目学分置换”机制,允许研究生以重大翻译实践成果置换课程学分;建立“实践成果等效评价”体系,将涉农语言服务成效纳入毕业考核核心指标;打造“保险全覆盖+生活管家+心理护航”服务体系,保障学生“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 育人成效:语言服务淬炼英才,“红绿”交融书写华章 国家战略服务彰显担当。研究生团队远赴东帝汶、萨摩亚支援农业援外项目,化身共建“一带一路”语言桥梁;高质量完成“超级杂交水稻亩产900千克栽培新技术”等重大翻译项目,实现成果转化资金85万元;运营“青禾传译GSTC”微信公众号原创发布湖湘农耕文化双语推文32篇,总阅读量突破10万,架设农耕文明国际传播新通道。 学术创新与学科竞赛双丰收。指导学生获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4项、省科技部门创新项目1项、校级创新项目3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近80篇(含《中国社会科学报》1篇);学科竞赛获奖40余项;“禾下乘凉梦成真”项目荣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铜奖;2024年CATTI二级笔译通过率达32%,彰显较高专业素养。 “红绿”交融培育时代新人。王亮等学生作品《巧用红绿双色主色调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融合红色基因与绿色农业理念,获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二等奖;近5年研究生基层就业比例突破60%,形成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 在服务乡村振兴与文明互鉴的时代征程中,湖南农业大学人文与外语学院正以语言为犁深耕文化沃土、以翻译为桥贯通中外农科。未来,学院将继续完善“一主两翼”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培养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周芬芬 唐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