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贯彻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目标为跨境电商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对接岗位需求、实战以赛促学、创新创业训练等,在课程内容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持续深化,逐步建立面向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契合行业岗位能力标准的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 紧贴行业需求 确定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商务人才在质和量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跨境电子商务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技术+商务+语言+新媒体”的跨学科、复合型特点。针对跨境电商行业的要求和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紧扣“立足湘西、面向湖南、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精准确立培养“面向行业企业的优秀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从理论到应用,从基础到高阶,对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全方位培养。 优化课程设置 重构实践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中,课程规划与模块化教学相融合,致力于打造既促进专业深入学习,又注重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在保持学科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同时,强调学习过程的目标导向性,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通过修订《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传统教学中重语言轻商务、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设置,除了英语、第二外语等语言类课程,增设国际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类课程,同时增设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跨境电子商务实践等与岗位直接对接的专业实训课程,以及英语口语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考证实训等18个特色项目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鼓励考取证书 增强就业竞争力 将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内容、技能认证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融合,融入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获得“双证”甚至“多证”,增强学生自信心及就业竞争力,提升其社会认可度。 一是确保学生获取外语专业类通行证书,近年来毕业生全部获得了本科毕业证书,99%获得了学士学位证书,并采取措施提升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和专业八级考试的通过率。二是持续与头部平台企业合作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与阿里巴巴国际站合作开展就业育人项目,引入行业课程,引导学生考取跨境电商相关职业证书,如国际站操盘官证书、跨境电商行业英语证书、商业数据分析师证书等,每年有100名以上学生获得跨境电商行业相关证书,增强就业竞争力。 以赛促学促教 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通过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将学科专业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作为核心驱动力,增加跨境电商实战项目数量,推广学赛融合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参加跨境电商实战竞赛,重点培养跨境电商行业所需的平台运营、跨境直播、商务数据分析等能力。近5年,学生通过运营易贝、独立站、阿里国际站等电商平台,进行跨境电商直播,完成跨境电商海外市场分析报告、数据分析报告等实战项目,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30余项。 组织跨境电商类创新创业项目,项目的选题来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企业实际需求、大学生创新创业想法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项目实践操作,包括海外市场调研、产品选择、平台搭建、营销推广等,教师全程跟踪项目进展。近年来,通过组织跨境电商实战项目,提升了学生创业意识,服务了区域周边一批外贸企业,获取了海外订单,解决企业外贸方面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深化了校企合作。 校企“双师”强能 提升育人质量 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和实训条件建设,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校内师资培训方面,定期组织教研活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促进教学方法更新。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确保教师能够掌握行业动态、创新教学方法。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指导学生职业规划和专业实践,提升学生的行业洞察能力,促进课程与行业紧密结合。 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方面,注重跨境电商实训条件的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跨境电商环境的运营平台和跨境电商直播平台。学生通过操作电商平台软件和工具,体验跨境电商的运营流程,加深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行业实际情境的能力。 本科院校语言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求深入分析并结合市场需求、学校条件和生源学情等,促成在教学、师资和实践等方面的同步发展。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和实践,适应跨境电商行业的发展需求,在培育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取得了成效,也为同类专业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李永平 石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