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星期三
画笔间润思政 舞步中蕴美育
——河池学院“美育+思政”融合育人新路径的创新与实践
韦海燕 吴海娇 罗冬雨

  2025年6月,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第十五届刘三姐文化旅游节以“三姐故里·千年宜州”为主题盛大启幕,河池学院作为主要承办单位,扛起开幕式文艺演出的核心重任,让壮乡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舞台上绽放璀璨光彩;同年7月至8月,河池学院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联袂推出《山河铭历史·丹青传薪火——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美术作品展,百余件融合多元艺术语言的作品在历史场域中展开一场艺术与信仰的对话。

  在桂西北的青山绿水间,河池学院正以画笔与音符为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信仰融入艺术血脉,书写着一场“以美育德、以艺铸魂”的生动实践。

  理念先行:构建“美育+思政”融合育人体系

  河池学院以“重学养、精技艺、扬个性、励创新”为核心理念,构建“课程—实践—平台”“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在画笔下实现信仰传承,在舞台上传递精神共鸣,培养出一批批有文化根脉、有社会担当的艺术创作者。

  河池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将思想价值引领嵌入人才培养全链条:专业课程大纲增设“本土文化传承”“红色主题创作”模块;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示范中心;联合银龄教师、行业专家组建教学团队,搭建起“调研—开发—实践”的闭环教学体系;先后与21个单位签订校企、校地、校行合作协议,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协同育人机制。同时,构建“第二课堂”“坛—坊—展—赛”机制,推动课堂内外联动,拓展美育半径。

  河池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创新打造沉浸式美育课堂,将广西音乐舞蹈文化资源深度融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艺术创作和科学研究,将新时代伟大变革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语言,持续培养德艺双馨的应用型音乐舞蹈人才。

  2021年以来,河池学院每年开展声乐、器乐展演20余场,共开设教学实践工作坊21个,举办毕业设计联展等各类作品展览60余场,组织师生设计文创产品600余套,师生作品获得国家级别奖项近60项、自治区级奖项约180项。

  以艺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基因的艺术化表达

  桂西北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河池学院将这些本土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专业教学,系统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深度践行美育育人使命,打破艺术教育中“重技能、轻素养”的困境,让艺术教育既有“技”的根基,更有“魂”的引领。

  美术与设计学院将课堂搬到革命遗址,让创作在历史土壤里扎根:银龄教授刘增宪率领教师团队组织学生赴宜州区烈士陵园等地进行现场写生,在瞻仰纪念碑、聆听英雄事迹后,依托风景油画传递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开展“为百名英模画像”“后勤劳模肖像绘制”“笔绘乡村振兴”“行走的思政课”等一系列活动,用画笔讲述历史和当下的故事,将课程思政润物细无声地贯彻到实践中。

  音乐舞蹈学院以艺术实践为载体,让思政教育“声入人心”:联合广西艺术学院举办“烽火弦歌 和平回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校际导赏音乐会,《保卫黄河》《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节目通过钢琴、合唱、舞蹈等形式,再现中华民族抗争史诗;将刘三姐歌谣等内容纳入必修课,师生赴新加坡表演大型歌舞剧《刘三姐》,编排导演的民族舞蹈曾连续3届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舞蹈《侗听琵琶语》入围第十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终评,入选第三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侗”见丰景》入选“繁花竞放”2024年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汇演。

  辐射效应:从校园到社会的美育涟漪

  从为百名英模画像到创作长征题材舞蹈,从革命老区采风到跨国舞台展演,河池学院通过课程重构、实践创新与资源整合,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思政美育体系,在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中激活美育,在美育的浸润中拓展思政教育维度。

  随着“美育+思政”融合育人新路径的不断探索,教学模式的示范价值也日益凸显。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的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2023年以来,两院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近300名学生选择留在河池,带着在校习得的专业技能与文化情怀,投身当地文艺事业建设,成为滋养本土文化土壤的“生力军”。

  近年来,河池学院积极推动校地联动振兴美育:2022年启动河池市乡村中小学“美育培育工程”,结对帮扶东兰、环江、凤山三县的85余所中小学。采取“1+N”导师制,累计培训教师约140名,辅导超100次。这一工程有效提升了河池市乡村中小学的美育教学水平,让更多乡村孩子接受优质的美育教学,促进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艺术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精神的传承。扎根桂西北,面向新时代,河池学院正以艺术为舟、以思政为桨,载着青年学子驶向德艺双馨的远方。

  (韦海燕 吴海娇 罗冬雨)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