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工业大学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构建起以文化浸润为情感基础、以实践育人为认知路径、以理论筑基为思想支撑的立体化育人体系。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实践与机制建设,探索出具有示范意义的高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路径,展现了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的使命与担当。 以文化浸润为情感基础 厚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 西安工业大学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开展富有温度与深度的文化育人活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帮助各民族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通过打造“民族文化节”品牌活动,将展示性表演转化为深度体验,逐步形成了集开放日、启动仪式、成果展演于一体的融合式育人场景。学生共绘“石榴花”、共演民族舞蹈、共讲家乡故事,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形象理念转化为现实体验。各民族学生在交流中感知文化、认同身份、凝聚情感,构建了“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和谐氛围,让民族团结从“概念”变为可触可感的温暖。 此外,学校还开设“民族文化交流会”等常态化平台,让学生从“观众”变为“主角”,由“文化的接收者”转化为“文化的传递者”,有效提升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化程度。 以实践育人为认知路径 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西安工业大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功能,强化实践育人的导向性、参与性和实效性,着力打通“认知—实践—认同”的教育链条。 “微宣讲”比赛是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中的有力探索。活动中,学生围绕“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等核心要点,通过讲述亲历故事、分享学习体会,把宏大主题转化为鲜活话语,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同的升华。这种“学生讲学生听”的形式,更贴近青年语境,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此外,学校还设计了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民族手工绘同心”“红色研学忆初心”等,注重引导学生在协作中体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创造中理解多元一体,在实践中树立责任担当。通过与社区、研究基地的校地合作项目,实现“校园课堂”向“社会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以理论筑基为思想支撑 构建“三位一体”的长效育人格局 西安工业大学深刻把握教育系统的时代责任,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构建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机制保障“三位一体”的长效育人格局。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校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力军作用,依托新时代陕西高校红色文化育人体系创新研究基地,系统梳理和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演进与理论内涵,注重理论成果的转化应用,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系统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推动“知识传授—理论解读—价值引导”的深度融合。部分课程还引入民族团结典型案例,使学生在分析中升华认知,在体验中锤炼信念。 在机制保障方面,学校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职能部门协调推进、院系协同实施的工作体系,形成由统战部、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团委、各二级学院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格局,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这种“全校一盘棋”的机制,保证了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西安工业大学的探索实践充分表明,高校可以以文化为载体、以实践为路径、以理论为支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实现“润心育人、铸魂育才”。未来,学校要继续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主线,不断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育人形式、完善制度保障,努力培养更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积极传播者,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强大青春力量。 (李山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