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星期三
黄河文化数字传播赋能叙事能力培养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扈彩霞 苏春华 杨静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术英语教学改革团队依托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数字赋能山东黄河文化外宣叙事模式构建研究”,积极探索“学术英语+黄河文化+数字传播”的融合路径。团队确立“文化—学术—媒介”三元融合教学理念,重塑数字叙事教学逻辑,搭建“校内+平台+社会”多维叙事传播实训体系,推动学术英语教学向价值引领、技能整合与能力生成深化发展,致力于培养具有文化自觉、全球视野与数字素养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

  确立“文化—学术—媒介”三元融合教学理念

  学术英语不仅是高校学生阅读和理解专业文献、开展学术交流的基础工具,更是促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升全球话语影响力的重要支撑。为此,团队系统确立“文化—学术—媒介”三元融合教学理念,将黄河文化数字传播叙事与学术表达规范、媒介传播路径协同整合,重构学术英语教学的价值导向。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团队深度挖掘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生态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素材,构建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教学资源;在学术英语教学中,突出叙事表达、跨文化比较等能力训练,推动学生实现“理解—表达—传播”的思维跃迁;在媒介素养培养方面,系统引入AI辅助写作、多模态传播平台、数字叙事技术等数字工具,提升学生的数字表达能力与新媒介传播能力,服务学术语言能力向跨文化传播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同时,团队不断完善教师发展机制,举办“数字叙事教学设计工作坊”“中华文化国际表达教学研讨”等活动,推动教师掌握文化叙事策略与媒介融合技能,实现教学理念的内化转化与教学能力的持续提升。

  以数字叙事为核心重构学术英语教学路径

  为实现“用学术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目标,团队突破传统灌输式和讲解式的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了以数字叙事为核心的学术英语教学路径。数字叙事强调语言学习在真实学术语境中的文化表达功能,突出学生作为文化参与者、学术叙事者和跨文化传播者的身份转变,倡导“项目驱动+任务导向+多模态表达”的融合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跨文化表达素养。

  围绕黄河文化这一具有深厚学术价值的主题,团队设计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任务,如“黄河文化学术主题英文微视频策划与表达”“黄河流域节庆文化的英文学术叙事与多模态展示设计”等。教学活动以任务为导向,采用项目化驱动的实施路径,融合学术写作与口语表达训练、文化理解引导及数字技术支持,系统引导学生完成从学术调研、规范表达到跨文化传播的全过程任务,强化学术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此外,团队还构建了“文化对话”机制,依托“黄河文化数字传播”话题场景,通过模拟国际学术研讨、小组跨文化辩论等形式,创设跨文化、数字化的叙事互动空间,培养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跨文化话语调适能力与国际表达能力。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式教学、协作研讨和探究反馈,促进学生由“学术英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术文化的主动构建者”。学生需结合国际学术受众的文化背景,构建符合学术规范和跨文化交流需求的叙事框架,整合文本、图像、音频与视频等多模态资源,产出兼具学术深度与传播力的文化成果。该教学路径实现了学术英语能力、跨文化意识与数字传播技能的螺旋式提升,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术表达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学术英语教学理念。

  构建“校内+平台+社会”“三位一体”学术英语叙事传播实训体系

  为强化学生在真实传播场景中的学术英语实践能力和文化传播效能,团队创新设计了“校内+平台+社会”“三位一体”的学术英语叙事传播实训体系。该体系突破了传统课堂界限,拓展教学空间,实现学术英语教学与数字叙事传播、校园与社会实践、线上与线下活动的深度融合。在校内,团队依托系统的学术英语课程、智慧教学平台及人工智能辅助工具,建设“数字叙事工作坊”“黄河文化叙事传播体验角”等实训空间,整合教学资源与技术支持,为学生提供从学术调研、叙事构建到数字内容创作与反馈的全流程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平台发布作品,使学术成果得以在真实的社会语境中广泛传播和检验。同时,积极整合校外社会资源,搭建校企合作、文化机构及公共媒体等多元化叙事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参与真实的文化传播项目与国际交流活动。通过社会调研、讲座举办、文化推广等实践环节,增强学生运用学术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和传播的叙事能力,深化其对全球受众需求与文化差异的理解。

  构建以文化叙事能力为核心的学术英语多维评价体系

  为科学评估以学术英语为载体的中国叙事能力培养成效,团队构建了以文化叙事能力为核心、学术表达能力与媒介素养并重的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推动评价模式由“学术技能测评”向“跨文化学术传播能力评估”转型,增强评价对教学目标的适切性与育人导向的精准性。该评价体系涵盖三个关键维度:一是学术语言表达力。重点评估学生在英语叙事中的语言规范性和术语运用、逻辑构建、学术语体适配能力,体现其跨文化语境下的专业表达水准。二是文化建构与叙事能力。聚焦学生对中华文化内涵的理解深度与价值表达能力,尤其是其在英文语境中重构中国叙事逻辑、展现黄河文化丰富内涵的能力。三是媒介素养与技术整合能力。考查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对数字平台、AI辅助工具及多模态叙事资源的运用熟练度与整合策略,体现其在数字传播语境下的技术驾驭力。在评价实施机制方面,团队构建了“教师专业评审+同伴互评反馈+平台数据追踪”“三位一体”的动态评估体系。该机制不仅注重学术英语表达的专业规范,还融合多维度评价数据,增强了评价的多元性、实践性与导向性。系统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不仅指导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调整教学策略,也为学生提升学术表达能力、塑造跨文化叙事能力提供了可操作、可反馈、可持续的支持路径。

  通过将黄河文化叙事深度融入学术英语教学,团队不仅帮助学生系统掌握了学术语言知识,更深化了其对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理解,增强了文化自觉与传播责任感。通过数字媒介赋能,学生逐步形成了涵盖跨语言、跨文化与跨平台的综合叙事传播能力,能够在英语学术语境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该教学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跨文化学术表达能力的整体提升,也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

  (扈彩霞 苏春华 杨静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