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星期三
探寻DeepSeek 赋能基础教育教师发展路径
——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构建“职前—职后”双维融合智能教育新生态
梁丹

  2025年,教育部门印发《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明确提出“经过3至5年努力,教师数字素养全面提升,熟练应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成为新常态,探索形成大规模因材施教和人机协同教学的有效路径”。如何以思维发展为内核、以技术赋能为路径重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这是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一直思考的问题。学院依托课题“思维发展导向的DeepSeek赋能教师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创新性构建“师范生培养与教师培训双轨并进”模式,通过打造“微能力认证、分层培训、教研共生”三大引擎,为智能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契合国家政策导向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以“微能力认证”重塑师范生培养模式

  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于2025年初建立了“Al赋能数学师范生智慧教学能力”的校级微专业培育项目,创新构建“AI素养微认证体系”,提升师范生智能教育能力。一是师范生能力精准画像:基于DeepSeek(深度求索)技术解构课堂教学核心能力,形成“数字资源整合能力”“数据风险研判能力”“伦理框架应用能力”等23项可量化微能力单元。其中,“数字资源整合能力”要求师范生掌握学科知识图谱构建与模块化资源包开发技能,而“伦理框架应用能力”则需通过预设AI伦理清单完成技术部署评估。二是师范生动态成长追踪:利用DeepSeek分析师范生实训数据(如教案设计、课堂交互记录),自动生成能力雷达图,精准定位薄弱环节并推送个性化训练资源。三是师范生职前职后衔接:微认证成果直接衔接在职教师培训体系,如“AI课程设计”认证需提交中小学导师联合签字的实践报告,确保培养目标与一线需求无缝对接。

  以“分层画像”重构教师培训生态

  针对基础教育教师数字化转型中的“能力断层”问题,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以各级各类基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项目和玉林基础教育试点学校共建等形式开展基础教育教师培训,构建“三维能力画像—分层靶向培训”机制。一是精准诊断教师发展层级:从“技术应用、教研创新、管理协同”3个维度绘制教师能力图谱。通过AI赋能教学实施报告、课堂观察、学生反馈等多源数据,将教师划分为“新手、骨干、专家”3个层级,如新手教师技术能力聚焦DeepSeek基础工具操作,而专家教师侧重教育大数据挖掘与创新成果辐射。二是模块化供给培训资源:匹配差异化目标设计“靶向课程包”。新手教师接受“智能教案生成”实操训练,骨干教师研修“AI课堂重构”与跨学科融合设计,专家教师主导“智能教研工作坊”。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团队深入玉林市第十中学开展DeepSeek赋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培训,并与该校骨干教师共同开展AI赋能基础教育教学创新案例库研发,该试点校参训教师实现备课效率提升80%,教研论文产出周期缩短30%。三是校本研修智能升级:与玉林市第十中学、玉林市行知高级中学打造“3×3研修共同体”——学科教研组、年级备课组、项目攻关组通过DeepSeek教研助手实现“问题收集→方案共创→效果追踪”闭环,暑期伊始开展“智能教育沙龙”,已陆续沉淀10余个AI教学创新案例,形成区域性智能教学模式库。

  以“双轨共生”激活教研创新动能

  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突破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体制壁垒,与试点学校玉林市第十中学、玉林市行知高级中学达成共识,构建“资源共建—能力反哺”的协同进化生态。一是导师协同机制革新:实施“高校理论导师+中小学实践导师”双轨指导。师范生在见习阶段由中小学导师指导AI学情分析,实习阶段联合开发智能教案;在职教师通过指导师范生换取AI教研资源权限,形成能力反哺闭环。二是教研资源双向迭代:实现智能教案众创,师范生用DeepSeek生成教案初稿,中小学教师基于学情优化,形成“技术标注版”与“实践优化版”双轨资源库。实现动态教材进化,教材内容通过DeepSeek解构为动态概念知识图谱,定期由高校与中小学联合研发升级,为学习困难学生自动生成基础补强微课,实现“一纲多本”个性化供给。三是成果转化普惠基层:通过将优质课程、教案等共建资源纳入区域教师培训库,同时收集并分析中小学真实学情数据反哺高校DeepSeek模型训练,最终构建起“用中学、学中用”的可持续教育生态。

  构建智能教育新生态的实际效应

  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思维发展导向”的DeepSeek赋能基础教育教师发展路径探索将呈现出三重变革效应。一是构建能力标准新模式:研发《师范生AI素养微认证标准体系》《智能时代教师能力框架》,制定了一套全面、可量化的教师数字素养评估指标体系,推动教育管理从“经验主导”模式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提高评估的公正性、透明度和效能,确保教育决策更加准确和高效。二是建立区域协同新机制:加速推进玉林数学学会的成立,构建高校、区域与中小学三级联动的教育协作网络。高校负责提供学术资源和技术支持,区域层面对接协调各校需求,中小学落实教学实践,实现资源共享与高效互动。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跨校云教研活动,利用在线平台定期组织研讨会、案例分析交流会和工作坊,每半年覆盖100余名教师,协同解决人工智能教学中的共性难题,从而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与创新水平。三是形成教育治理新路径:通过利用课堂语言分析、学生参与度监测、实时反馈系统等智能评价工具,对课堂教学互动、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实现教学全流程的动态诊断与持续监控,从而识别教学薄弱环节、优化教学策略,并为教育管理者精准配置培训资源、调整课程内容提供科学依据和有力的决策支持。

  未来,玉林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思维发展导向”的教育内核,通过加强教师培训和课程优化,提升其在教学实践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扩大试点项目的覆盖范围,推广至更多的基础教育学校。重点攻关人工智能伦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开发综合性教学模块,确保教育内容的时代性与创新性。这一系列举措将推动智能教育从技术工具的辅助赋能阶段逐步迈向以思维革新为核心的转型阶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核心素养,最终为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贡献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广西方案”,助力教育现代化进程。

  (梁丹)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