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星期一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学院
实施耕读育人工程 培养智慧农业人才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耕读文化蕴含树德、增智、强体、育美、促劳等综合育人价值,对涉农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湖南农业大学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学院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强农兴农为使命,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构建新时代耕读教育体系,将耕读文化深度融入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全过程,创新实施“智·农”“创·农”“强·农”三大耕读育人工程,努力探索高质量智慧农业人才培养的特色路径。

  实施“智·农”价值引领工程

  深化学生对智慧农业的认知与认同

  学院深挖耕读文化的德育元素,将其充分融入学生思政教育,深入实施“智·农”价值引领工程,着力深化学生对智慧农业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认同。一是践行“知行合一”理念,优化思政课堂。创建“双师型”育人团队,将智慧农场、智慧牧场、智慧渔场等教学案例深度嵌入“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思政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智慧农业下乡、数字乡村调研、“一地一书一报告”专项行动、智慧农业科普会等活动,培育学生对智慧农业的基础认知,激发学生对智慧农业的兴趣和热情。二是突出耕读结合,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新增“大国三农”“耕读中国”“中国农业文明史”等通识课程,增设“人工智能概论”“农耕文明与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案例分析”等专业基础课程,推动专业核心课程项目设计向智慧农业方向聚焦,开发“农业农村大数据实践教学平台”,新建数字农田、智能温室等实训基地,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深化学生对智慧农业的深层次认知。三是着力同读同耕,推进协同育人。与华智生物、中联重科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智慧农业现代产业学院”,通过专业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带领学生走进农业生产与科研一线,在生动具体的产业场景中感悟智慧农业,深化学生投身智慧农业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共识。

  实施“创·农”能力提升工程

  强化学生服务智慧农业的专业本领

  学院传承耕读文化中的教育方法,抓住“创新创业”这一牛鼻子,深入实施“创·农”能力提升工程,着力强化学生服务智慧农业的专业本领。一是做实“专创融合”。强化信息学科与大农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交叉加入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复合型人才。创办“农业信息安全”“农村电商”“智能农机”等11个专业创新实验室,引领学生聚焦智慧农业创新创业。整合全院师资力量,指导学生围绕智慧农业开发项目、参与比赛,近5年,学生相关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18项。二是做优“科创融合”。依托学院“国家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国家数字种植业(茶叶)创新分中心”、“智慧农业”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积极引领研究生、本科生参与农业装备智能、智能表型技术等科研团队,近5年学生发表相关论文289篇,取得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14项。三是做强“产创融合”。依托学院教育部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深度学习人工智能实验室”、“北斗+众创空间集群湖南农业大学子空间”等,加强与拓维信息、迪文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组织师生团队深度参与解决产业痛点难点问题,孵化出长沙金脉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石上生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智慧农业初创企业。

  实施“强·农”文化浸润工程

  引领学生面向智慧农业建功立业

  学院将耕读文化深度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以实施“强·农”文化浸润工程为主抓手,着力引领学生面向智慧农业建功立业。一是加强校内耕读文化载体建设。积极整合袁隆平科学家精神馆、农耕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校史馆等物质文化资源,扎实推进“耕读+党建”“耕读+团建”工作,将耕读文化融入学生管理、社团和宿舍文化建设,不断丰富耕读文化内涵。广泛开展智慧农业高峰论坛、基层就业报告会等活动,积极引领毕业生助力智慧农业发展。二是完善校外耕读教育基地建设。依托产学研、农科教、产乡教深度合作主体,建设耕读教育基地78个、科技小院3个,连续7年以“传承农耕文化”为主题,深入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咨询、产业服务和生产指导等工作,参与师生累计超过2万人次。三是加强耕读育人研究。全面总结学院耕读教育的经验做法和育人成效,近5年,先后立项教育部门人文社科项目、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重点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等12项研究课题,有力推动学院耕读育人事业提质增效。

  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耕读教育改革,努力培养更多“有文化根基、有科技素养、有创新精神”的智慧农业人才,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黄正军 李钎 朱幸辉 邵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2实施耕读育人工程 培养智慧农业人才 黄正军 李钎 朱幸辉 邵华2025-05-19 湖南农业大学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学院 2 2025年05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