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星期四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
校家社协同 打造瓯海劳动教育新模式
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林勇

  温州瓯海,地处浙江东南部,这片因《山海经》有“瓯居海中”的记载而得名的土地,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孕育了我国农村改革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燎原社开展“包产到户”试验探索。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瓯海依托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门重点课题“家校社协同:区域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样态研究”,深挖区域文化根脉,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构建起校家社协同的劳动教育特色实践体系,为新时代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瓯海方案”。

  溯源文化根脉

  凝练劳动教育新理念

  在瓯海的历史长河中,燎原社“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实践诠释了瓯海人敢为人先、大胆实践的探索精神。今日的瓯海,循着这缕精神脉络,将历史积淀与时代需求深度融合,凝练出“敢为人先、勤俭奉献、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区域劳动教育新理念,为劳动教育注入鲜活的时代内涵。

  “敢为人先”彰显了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精神;“勤俭奉献”则扎根于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传统美德;“百折不挠”传承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锤炼坚韧品格;“精益求精”则直指工匠精神的培育。这四大理念相互支撑,既延续了瓯海的文化基因,又锚定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坐标。

  协同三方力量

  拓展劳动教育新场域

  劳动教育的落地,离不开广阔的实践空间。瓯海深刻把握《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大力拓展实践场所”的要求,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协同为抓手,构建起三大劳动空间建设机制,让劳动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一是建设学校“角—室—园”空间。利用校园室内外场所,建设满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劳动项目的基础型劳动空间。通过专项经费助力,每所学校基于课程任务、劳动周、校园劳动,配备建好劳动教育专用教室,利用校园内空闲空间开辟种植园等实践基地。结合学校特色,开展“班级劳动活动角、劳动教育专用教室、校园金角银边劳动园地”等校园劳动场景建设。

  二是建设家庭劳动“实验室”空间。指导学生家庭根据自身家庭环境,挖掘家庭劳动教育资源,通过“家庭劳动实验室”等空间建设,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针对客厅、厨房等区域,以及特色化、项目化的空间打造,让学生在家时时能劳动、处处能劳动。

  三是建设社会“社—馆—企”空间。教育主导、社会协同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是瓯海的创新之举。充分挖掘辖区内各镇街在地资源、社会团体实践基地、活动场馆和企事业场所,通过区域购买、镇街共助、学校共建、项目共生等方式,拓展学生社会劳动实践空间。

  聚焦素养导向

  构建劳动教育课程新体系

  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实施,需要系统化的课程支撑。瓯海发挥劳动教育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作用,构建“国家基础课程、地方拓展课程、家庭个性课程”纵横相融的区域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体系:纵向形成以瓯越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瓯风生活、瓯耕实践、瓯踪寻根、瓯商服务、瓯创智造”五大项目序列,横向形成“学校主导、家庭自设、社会供给”课程资源。

  一是学校主导的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指导家庭开展个性化劳动教育活动,形成校本化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二是家庭自设的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家长结合学生自身特长与家庭资源,筛选并设计孩子会参与、能参与、善参与的家庭劳动项目,形成“学校清单导向—家庭自设项目—学生项目实践—亲子协同记录—学校项目评估”的家庭劳动项目运行模式。

  三是社会供给的菜单式劳动项目。社会实践基地在教研部门的指导下形成“聚焦任务群—筛选基地资源—开发劳动实践项目—形成课程菜单”的社会劳动教育课程供给模式。瓯海70多家基地开发了400多项劳动项目的大菜单,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丰实的资源。

  汇集多方智慧

  打造劳动教育教师新结构

  师资是劳动教育高质量实施的核心保障。瓯海打破传统师资边界,通过“挖掘、转型、引入、培育”等方式,构建起一支由教师、家长、匠人组成的立体化劳动教育师资共同体,形成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智慧合力。

  一是“双轨研修”建设学校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第一轨是专职教师集中营训练,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课堂变革、评价研究等活动,让专职教师全面发展;第二轨是兼职教师定期研修,围绕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开展定期专题研修,让兼职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二是“线上线下”培育家庭劳动教育导师。线上采用微讲坛、云课堂等形式,为广大家长提供劳动导学的方法;线下通过家庭劳动教育导师养成课堂等方式,引领家庭劳动教育导师身体力行,打造有爱心、懂劳动的家庭劳动教育导师队伍。

  三是“1+N”集聚社会劳动教育导师资源。“1”是指一项劳动项目任务,“N”是指多名劳动模范、工艺大师、能工巧匠等担任劳动教育导师,助力区域劳动教育发展。

  构建“四位一体”评价体系

  形成劳动教育质量监测新机制

  科学的评价是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指挥棒。瓯海紧扣《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结合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任务群的小学生劳动素养分项评价设计与应用研究”的实践成果,构建起“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4个维度进行全方位监测,为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精准指引。

  一是“慧实践”评价网,关注学生素养成长。该评价网以学生“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4个维度的素养增值发展为主要框架,依托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3个场域的劳动项目实践达成效度进行监测。学生时刻可以看到自己的实践或进步状况,让“跟别人比”变为“跟自己比”,激发实践动力,提升学习效果。

  二是学校劳动教育评估表,强化主导作用。瓯海研制学校劳动教育发展评估表,对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基地建设、‌师资保障‌等执行力进行发展性评估,发挥学校劳动教育主导作用。

  三是《家庭劳动成长手册》,激活家庭协同力。瓯海全面施用《家庭劳动成长手册》,带领家长既要做好学生家庭日常劳动的项目引导,还要做好学生家庭劳动的评价。家长以“按时完成—积极主动—创新劳动”等维度评价孩子参与日常家庭劳动表现。

  四是社会实践基地评估单,提升社会协同质效。以《劳动实践基地评估清单》为工具,围绕社会实践基地的资源开放度、‌教育适配性‌、‌协同机制‌进行评估,促进支持社会类实践基地的有效发展。

  瓯海的劳动教育探索与实践,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案例,让劳动的种子在每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温州市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张林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