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并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是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贵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构建“三备五讲反复改”机制,引导学生深刻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 做好“三备”:提升教师理论素养,筑牢教学根基 一是“备理论”。教师精读原著原文,逐字逐句学,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理解“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之间的内在逻辑,把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做到融会贯通,避免碎片化解读。广泛涉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四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以及相关学科前沿成果,为理论阐释提供深厚的学术支撑。 二是“备学情”。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问卷调查、课前访谈、课堂观察、“雨课堂”互动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在政治认同、理论困惑、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真实状况。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维特点、信息获取方式、话语表达习惯,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寻找理论与其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增强教学的贴近性和吸引力。紧密联系国内外时事热点、社会焦点问题以及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找准理论与现实的连接点。 三是“备方法”。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和主题,结合“备理论”“备学情”,设定清晰、具体、可测量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在保证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难点,敢于取舍,实现宏大叙事与微观案例结合、抽象理论与具象实践结合。在备课过程中,针对重难点和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提前设计引导性问题、讨论题、辨析题。在教学设计方面,采用导入、讲授、互动、讨论、总结等方式,或是利用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以及利用精选视频、权威数据、经典案例库、线上平台资源等,提高教学质量。 做到“五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造魅力“金课” 一是“讲准”。教师对课程中的核心概念、重要论断、战略部署的表述严格依据权威文献,准确无误。对理论内涵、逻辑关系、历史脉络的阐释严谨、科学。引用的历史事件、发展成就、统计数据等来源权威、真实可靠,经得起检验。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解读全面、准确、客观。 二是“讲深”。教师引导学生透过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本质,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刻剖析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讲清重要思想观点的理论源头、发展脉络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三是“讲透”。教师直面现实问题,不回避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敢于触碰学生的思想困惑点,运用理论进行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解答。回应学生关切,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实际问题,阐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为解决问题提供指引和保障。针对复杂理论问题和现实矛盾,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进行条分缕析、层层递进的讲解,把道理掰开揉碎讲清楚。针对错误思潮对学生的影响,进行有力批驳和澄清,帮助学生划清是非界限。 四是“讲活”。授课时,教师善用比喻、故事、俗语、网络热词等,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避免照本宣科、枯燥说教,用“青言青语”讲述“党言党语”。选择案例时,案例要具有时代感、典型性、感染力,用小故事阐明大道理,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教学方法上,灵活运用视频短片、图片图表、数据可视化和微电影等多种载体及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视觉冲击力和课堂的互动体验感。设计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观点辩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表达、相互启发,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奔赴”。 五是“讲信”。教师自身对所讲内容真懂、真信、真用,自然流露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真理的真挚情感和坚定信仰,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要将理论学习落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上,引导他们认识到自身在民族复兴伟业中的责任与使命,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反复改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追求卓越创新 一是常态化教学反思。每节课结束后,教师及时反思,回顾教学全过程,记录成功之处、不足之处、学生反应等情况。定期对教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方法有效性、学生参与度及学习效果等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反思,形成书面报告。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分析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支撑,提升反思的理论深度。 二是多元化教学反馈。教师通过课后即时问卷、“雨课堂”留言、课代表收集、个别访谈等多种形式,广泛、持续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效果、教师表现的真实意见和建议。主动邀请资深教师、教研室同行听课评课,参与集体备课,听取建设性意见,积极参与教学观摩活动。重视教学督导专家的听课反馈意见,将其作为改进教学的重要参考。回看课堂录像,进行自我诊断和分析。 三是持续化教学改进。教师基于反思和反馈,精准识别教学中存在的某个理论点讲不清、某种方法效果不佳、互动设计不合理等具体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每次课结束后,根据上课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重组、更新,对教学方法进行替换、组合、创新,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调整,对教学资源进行补充、完善。另外,将教学改进过程视为实验研究,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或策略,观察效果。将有效的案例、活动设计、教学模式等进行梳理、总结,形成案例库,在教研室或更大范围内分享交流。积极参加教学竞赛、申报教学改革项目,实现以赛促教、以研促教。 (张顺林 白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