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星期四
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
培育餐饮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陈宇超 张小燕 邓堃

  近年来,广西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南宁三职”)中餐烹饪专业深耕产教融合,从校内实训室到企业生产一线,从技艺传承到市场转化,构建起一套特色鲜明的实践育人体系,为区域餐饮产业发展输送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从“模拟训练”到“真实生产”:实训基地架起校企合作桥

  多年前,学校烹饪专业面临“实训场景与企业脱节”的困境,学生在校虽能将基础技能练得熟练,入职后却要重新适应企业标准化生产流程与快节奏工作模式,角色转换明显滞后。为破解这一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难题,南宁三职迈出了大胆探索的步伐。

  早在1998年,学校面点教师带领学生成立“面点兴趣班”,利用晚自习在实训室练习技艺,这是探索的起点。此后,从“面点创业班”到“新面点研发中心”,从“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到2015年成立的糕点厂,如今已形成月饼研发、制作、包装、销售一体化链条,后交由企业运营持续挖掘月饼文化,实训场所逐步从单纯的教学空间升级为“教学工厂”。

  2021年、2022年,学校又先后与广西升仲马餐饮企业共建“三之茶工作坊”、引入“广西犇奔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烘焙食品,形成多个企业实体嵌入式实训基地。桂菜工坊、新面点研发中心等场所与企业实体联动,更引入末茶、豆腐乳非遗项目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室,共建“南宁老友粉产业学院”,打造集研创、生产、教学于一体的平台。

  在这里,教学与生产同步推进,教师既是授课者也是生产管理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企业员工,科研院所介入技术开发。虚拟仿真平台、教学行为分析平台嵌入人工智能的数字教材运行平台,形成“虚实结合”的产教融合实践支撑体系,让“教室”与“车间”无缝对接。

  从“分段学习”到“能力进阶”:教学体系打通成长全链条

  中职学生不仅要学得会,更要走得远。针对传统实践教学体系零散、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学校以培养兼具职业素养、文化基础、专业技能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一套闭环培养体系。

  载体层面,依托产教融合实训平台,构建“四层能力进阶、一体协同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按“基础能力—岗位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分阶段递进。同时以“消费端需求”为导向,打造“三层递进式”课程体系,基本功模块融入地方餐饮文化,“产品化”课程实现从实训工单到菜单,市场实战课程直面真实消费场景。“实训室—产业学院—消费端”三级实践链,让学生经历“技能训练—产品转化—用户反馈—能力迭代”全链条成长。

  保障层面,组建由校企研三方力量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烹饪非遗大师、当地餐饮企业厨师与管理者、广西烹协专家、院校教师协同,持续保障产教融合的实践。通过技能竞赛、职业认证的深度融合,推动教师能力提升,助力学生实现从校园到职场的能力无缝衔接。

  从“校园实践”到“社会认可”: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走进南宁三职的实训基地,桂菜工坊飘出阵阵香气,新面点研发中心的产品正打包发往市场,这里的成果早已走出校园,惠及更广阔的天地。

  如今,学校已建成校内企业实体嵌入式实训基地2个、大健康产业学院1个,与区内外9家餐饮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成立3家食品生产企业和1个饮食集团。校办企业持续运营,餐饮技艺传承创新成效显著。2023年中餐烹饪专业获评广西中职优质专业,在校生达869人。

  教师队伍同步成长,拥有区级、市级名师工作室各1个,1名广西特级教师,3名南宁市教学名师,12名国家和区级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企业外聘专家8人。团队出版教材5本、著作2本,发表论文60余篇,获区级以上教学奖项29项,“双师型”教师占比显著提升。

  南宁三职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不断书写着职业教育赋能人才成长、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篇章。未来,学校将继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培养更多餐饮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陈宇超 张小燕 邓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