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4 星期四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
“招培就”联动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李金强 赵明明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山东服装职业学院以“招生为基、培养为要、就业为靶”的联动理念,构建起“入口准、过程优、出口畅”的育人闭环,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

  精准招生:锚定产业设专业,靶向选拔育新苗

  学院紧扣区域产业布局,构建了“以数智服装为特色,以现代文旅、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为重点”的专业体系。2025年新增针织技术与针织服装、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与泰山学院实现“3+2”贯通培养,形成“升学有通道、就业有优势”的培养格局。

  在招生环节,学院严格执行招生章程,在夏季高考、春季高考、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过程中,通过文化成绩、专业技能成绩、创意设计能力的考核择优录取。打造“招办访谈”“专业推介”“招生资讯”等新媒体宣传矩阵,全年开展招生咨询活动40余场,让考生直观了解“专业学什么、将来干什么、发展怎么样”,实现生源质量与专业需求的精准匹配。

  精心培育:产教融合筑根基,校企协同练真功

  学院以“教室连着车间、课程对接岗位”为理念,深化“校链企”融合育人。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泰开集团有限公司等共建20个产业学院,将企业生产线转化为教学实训场,推行“双导师制”,校内教师传授理论知识,企业工程师指导实操技能。

  在培养过程中,学院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开设“海尔智能制造班”“鲁泰现场工程师班”等特色班级,课程设置直接对标企业技术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如服装专业学生为地方企业设计的工装系列已投入生产,信息技术专业学生参与的工业物联网项目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金奖。这种“做中学、学中创”的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3。

  精细就业:多维协同促就业,精准服务保质量

  作为“招培就”联动的关键出口,学院构建起“全员参与、全域拓岗、全程指导”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学子铺就成才坦途。

  压实责任,凝聚就业合力

  学院深入落实“一把手”工程,建立“领导主抓、部门统筹、以系为主、全员参与”的就业责任链,将就业工作纳入各系绩效考核核心指标。建立“未就业毕业生台账”和“企业岗位需求台账”,实时跟踪工作进展,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动态,实现“一人一策”精准帮扶。每年表彰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经验交流会激发全员参与热情,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就业工作格局。

  多元拓岗,畅通就业渠道

  学院深耕“访企拓岗”行动,学院主要领导带头,各系主动作为,先后走进泰安高新区、徂汶新区、泰山经济开发区等六大产业园区,与山东魏桥创业集团、青岛海尔集团、泰安市纺织服装产业链上企业等120余家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2025年新增优质岗位3200余个。学院同步实施“校企文化对接计划”,组织300余名学生走进泰开电力电子有限公司、鲁普耐特集团等企业开展“企业文化体验日”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增强职业认同感。

  在招聘服务上,学院坚持“小而精、专而优”,创新“专业定制+直播带岗”模式:春季学期先后举办4场专场招聘会,覆盖纺织服装、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艺术设计、文旅商贸等领域,吸引300余家企业参与,提供7000余个岗位,现场达成意向1000余人次;联合地方人社部门开展“云端双选会”,新媒体平台同步直播,打造“指尖上的就业市场”。每场直播邀请8家企业HR在线答疑,设置“简历诊断”互动环节,累计吸引20万人次观看,线上投递简历3500余份。推行招聘“备会制度”,实现“会前匹配需求、会中精准对接、会后跟踪反馈”的闭环服务,全方位提升校园招聘质量。

  精准指导,提升就业能力

  学院构建“分层分类”指导体系:大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大三聚焦求职实战。为未就业毕业生安排“一对一”导师,提供简历优化、面试模拟、岗位推荐等全流程服务。学院党委书记带头讲授“职业生涯导航”思政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正确就业观;多次邀请知名专家开展“职场适应力”“就业心理辅导”等专题讲座,实施“心理疏导+职业导航”双轨模式,缓解求职焦虑,破解“缓就业、慢就业”困局。

  针对创业群体,学院联合泰山区行政审批服务部门开展“创业政策进校园”活动,在大学生创业基地设立“创业孵化工位”,为创业团队提供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带动50余名学生实现“创业梦”。

  从精准招生的“源头活水”,到产教融合的“过程锻造”,再到全员参与的“就业护航”,山东服装职业学院通过“招培就”联动的方式,让每名学生都能“学有专长、业有所就、创有平台”,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李金强 赵明明)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