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78年建校以来,乐山师范学院历经从封闭到开放、从学前到中学教育、从普教到特教、从合格到卓越的迭代式教师教育改革创新。近年来,学校依托省级“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聚力三乡、普特融合、数字赋能”等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扎根理论、反思性教学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全面推进师范类专业卓越教师培养。 构建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体系 学校提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并将其贯穿于教学思想之中,形成了“一标一核三点”(卓越教师,精神引领,普特融合、实践教学、四方合作)培养体系。多年来,学校持续推进“教改实验班”“个性化项目”“卓越计划”“教坛名师班”“鸿鹄订单班”等卓越教师培养改革创新。2021年,学校出台“卓越教师创新培养行动计划”,明确了师范生“职前教师—新手教师—中坚教师—卓越教师—专家教师”的教育家型教师发展路向,着力培养一批“崇德、博学、能说、会写、善思”能力导向型卓越师范生,从宏观层面建立了卓越教师培养的理念、体系、模式和机制。 营造涵养师德情怀的教师文化氛围 学校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出台“教师教育创新发展”“‘新师范’建设行动”等行动方案,建立彰显“乐师”特色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师范生的师范教育文化等核心素养。聘请教书育人楷模、一线名师和校长、优秀校友、师德标兵进课堂,讲好师德教育故事。组织师范生开展入学宣誓,参观“师德体验中心”,聆听优秀师范生竞赛故事,举办“师说”演讲比赛。实施“行知小先生”助学行动,选派师范生到多地进行全职型顶岗支教,开展“推普”“助残”等活动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从中观层面培植师范生扎根基层、服务乡村的教育情怀。 培养一专多能的融合教育师资 学校树立师范生的融合教育理念,将特殊教育与师范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了“普特融合”的育师体系。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开办“融合教育”微专业,开设师范类专业普特融合课程。推进“教育学—康复学—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素养”“课堂—康复—社会”教学改革创新,系统培养基础教育学校融合教育师资。建设虚拟实训平台、研发智能评估与干预工具,打造特殊教育数字化教学场景,为残障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与服务。搭建残障学生中职、高职教育支持服务平台,构建“中职—高职—本科”的升学就业育人链,为残障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路径。 提升能力导向的实践教学能力 为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胜任力,学校构建了全程性、递进式的四年一贯、四层次衔接、“课内外、一二课堂、校内外、线上线下”融合的“四四四”实践教学体系。出台了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试讲试教“三习一讲”“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管理系列文件,健全了各级各类实践教学指导手册及评价反馈量表,强化实践教学过程性管理。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创新性地将微格教学、试讲试教与“师范生在线研习平台”相结合。强化师范生的“三笔字”书写训练,建立了每学期打卡训练粉笔字480分钟的制度。构建了班级、学院、学校、省级、国家“五级学科竞赛”体系,师范生在省级、国家教学能力竞赛中居川渝前三位。 创建协同共生的长效育人机制 针对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师资培养脱节的问题,学校与地方教育部门、省市教研机构、中小幼学校建立了“四方合作”共同体。针对学生考研与教育实习,学校探索出考研学生“二轮实习”制度,破解了同类院校教育实习管理的难题。在优质基地学校创建1所“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立5个“教授(博士)工作室”。与鸿鹄高中教育集团共建“订单班”,探索职前培养与入职培训叠加的新模式。3名学科教学论教师参与沐川中学省级托管帮扶,探索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深度合作的新经验。举办年度“基础教育论坛”,开展“优秀教育实习基地”、中小学教师“跨学科教学研究”、指导教师与实习生合作的“优秀教学设计”等评选。与高中、初中和小学3所学校联合开展“双负责人制”的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工作。出版与基础教育教师合作的“学科教学方法论”丛书一套11部、《微格教学》1部,出版高师院校、基础教育指导教师和师范生合著的“逐梦前行”教育实习故事一套5部。 乐山师范学院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师教育优良传统,坚持师范教育底色,坚持面向基层育人,形成扎根基层、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特色,形成数字赋能、特殊教育优势突出的教师教育特色。 (罗明礼 杨小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