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重要使命之一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如何破除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张皮”困境,实现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这是湖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学院依托湖州市2025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湖州乡村旅游空间生产与消费重构的耦合机制研究”,立足“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城市定位,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创新构建了“需求导向、数字赋能、机制创新”“三位一体”的“教、研、服”高水平循环体系,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之间的矛盾,为同类院校探索特色发展之路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需求导向 重构“三位一体”育人新模式 针对以往经管类专业教学与产业实践脱节、科研成果“束之高阁”、服务地方零散化等痛点,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将学院发展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紧密对接湖州绿色金融、跨境电商、现代物流、乡村振兴等发展热点,对传统的教学、科研和服务模式进行系统性重构。 在教学端,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动态优化课程体系。摒弃了“一成不变”的课程设置,与国医科技等头部企业共建“智慧供应链微专业”,与顺丰速运联合开发实践课程,并开设了“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一系列紧跟技术前沿的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上,学院创设了“浙江经贸专题”等特色课程,将“共同富裕”“绿色经济”等地方战略部署融入课堂,并大量采用浙北大厦、湖州银行等本土企业真实案例进行剖析研讨,让学生在“抬头看天线、低头接地气”中夯实理论基础,培养实践智慧。 在科研端,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引导教师将“论文写在湖州大地上”。组建了现代服务业智库、湖州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服务等多个服务地方团队,鼓励教师围绕智慧供应链、跨境电商等湖州特色产业的关键技术和管理难题展开应用研究。学院教师主持的重点横向课题,其研究成果直接反哺“智慧供应链微专业”的教学内容迭代与模式创新,实现了科研与教学的同频共振。 数字赋能 搭建“三流合一”智能实践平台 为解决实践教学管理粗放、过程监控缺失、成果沉淀困难等问题,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于近年着力打造“智能实践管理平台”,以数字化技术驱动教学流、科研流、服务流“三流合一”,为高水平循环体系的运转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 该平台的核心理念是整合“学习流、研究流、服务流”,实现有效的“三流合一”。在“学习流”管理上,平台实现了对学生从实训、实习到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与评价。同时,学院大力推动教学方法创新,广泛应用虚拟仿真实验法、AI技术辅助教学法等。例如,利用AI大模型辅助教学案例编写、生成数字人教学视频,大大丰富了教学形态,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在“研究流”贯通上,平台强调“实践即研究”。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参与社会服务过程中,通过平台记录和积累的一手数据、真实案例和实践感悟,成为其毕业论文和研究项目的重要素材库。这不仅有效提升了毕业论文质量,更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前置到实践环节中,实现了从“被动学”到“主动研”的转变。 在“服务流”转化上,平台是连接校企需求的“数字桥梁”。企业可通过平台发布实践项目需求,学生团队“揭榜挂帅”,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地方的实际行动。例如,学院与国医科技合作探索的“实习+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模式,正是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无缝衔接。随着学校新校园实验室集群的建成和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提速,该平台的功能将进一步强化。 机制创新 打造“三环联动”产教融合生态 一个体系能否高效运转,关键在于机制。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着力打造了“教学—科研—服务”三环紧密联动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构建了一个动态、开放、共生的育人生态系统。 学院创新实施“双师双能”与“双向旋转门”机制。一方面,学院大规模引进行业专家,组建“博士+企业专家”的“双师”教学团队;另一方面,通过“双向旋转门”机制,选派专业教师到政府部门、跨境电商、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等合作单位挂职锻炼,同时邀请企业一线优秀人才深度参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项目评审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这种“双向奔赴”确保了教学内容永远鲜活、科研方向永远对焦市场。 学院构建了“竞赛—项目—孵化”全链条转化机制。学院将各类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教学成果、激发创新潜能的“试金石”。学生的优秀竞赛作品和创意,通过科学机制可直接转化为创业项目储备,并获得学校创新创业学院与科技创新孵化器的“一站式”孵化支持,帮助其从一个“金点子”成长为一个服务社会的企业。学院多措并举聚合力,不仅激活了学生的创业潜能,也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学院深化“政—校—企—社”协同育人机制。主动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社区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与湖州银行在绿色金融人才培养、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研究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建“高校+银行+城市”创新共同体;与湖州鑫颐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湖州谷堆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格局。 成效显著 激活服务区域发展新动能 经过近年来的持续探索与实践,“教、研、服”高水平循环体系已成为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成效显著。在服务地方贡献度上,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与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在学科与师资建设上,一体化实践促进了教师的快速成长和学科影响力的提升。 展望未来,经济管理学院(绿色金融学院)将进一步深化“教、研、服”高水平循环体系的内涵建设,重点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持续优化智能实践管理平台功能。学院坚信,对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唯有将自身发展融入城市发展脉搏,在服务与贡献中构建教学、科研、服务三者相互哺育、螺旋上升的良性生态,方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湖院力量”。 (祁礼为 姚金海 段思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