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翻开施一公院士的《自我突围》,我一次次陶醉于施公字里行间科学家的理性与诗人的浪漫。 本书的第一章节提出,一个人生活的时代塑造了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承载了一个人刻骨铭心的记忆。的确,一路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进入教育职场的“顺畅”线性生命历程,一定程度上“剥夺”着我对其他领域的认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固化”着我的认知。在《半百知天命》这篇文章里,施一公将50岁创办西湖大学视为“人生最疯狂冒险的开始”。施公用一片赤诚把西湖大学的设想以及开创之初的艰辛描绘得如诗般浪漫,更让我醍醐灌顶的是,在科学家眼里,衰老不是衰变的起点,而是经验与激情的最佳结合点。这种认知像一把魔法钥匙,解开了我内心对年岁增长、记忆衰退、中年危机的焦虑锁链。 当45岁的我一度被“35岁焦虑”“内卷乏力”的困局捆绑,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年龄倒计时”“被AI取代”的恐慌,50岁的施公却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生命的能量峰值可以出现在任何时间坐标。当他因对干扰学术评价的现象提出批评而陷入舆论和争议的旋涡时,他表现出来的是凛然赤胆,“峥嵘岁月,无惧风流”;创办西湖大学时,他带领团队在临时板房办公,这种近乎疯狂“再创业”的激情比20岁的鲁莽更显珍贵,也更加让人向往和敬佩。这让我想起重学驾驶时爱人常常唠叨的一句话:“中年人的学习能力和反应速度确实比不过年轻人,但我们调整心态、修正错误的能力却更强。” 年龄焦虑的本质是对生命潜能和可能性的误判,而在精神层面,不断提升和拓宽认知才是真正的“抗衰老剂”。这种能力不会随时间衰减,反而会在历练和积累中不断增强,最终成为抵抗衰老恐慌的精神铠甲。我在想,我的50岁生命又会呈现出怎样的图谱呢? 我曾经有过开车误踩油门导致撞击的恐怖经历,面部被弹起的安全气囊袭击的刺痛成为我挥之不去的噩梦,并发誓“此生再也不驾车”。2023年的暑假,我在爱人的陪伴和耐心指导下重新坐上了驾驶座。于我而言,这种突破不是鲁莽的对抗,而是与恐惧建立新的链接,是一路爬坡过坎、翻山越岭的自我重生。正如施公在书中所说:“真正的勇气不是无所畏惧,而是明知道恐惧所在仍选择前行。” 在西湖大学的创办纪实中,最动人的不是白手起家的艰辛,而是那群平均年龄45岁的科学家眼中跳动着的青春热火。这让我想起重获驾驶自由的那个清晨,后视镜里瞥见的白发在朝阳下泛着银光,那一刻我突然理解:生命的突围从来不是战胜什么,而是永远有一颗随时可以与生命中的各种状态达成动态平衡的恬淡之心。 合上书,窗外已夜色阑珊。感谢施公,他用科学家的严谨与诗人的浪漫,为我在书页间搭建起一座连通恐惧与勇气的桥梁,这座桥的基石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征服多少恐惧,而在于学会与各种生命状态共舞。阅读这本书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翻开了“自己”这本书,思考如何书写属于自己的突围史诗。 (作者单位:河南省郑州市财贸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