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通过多主体互动实现知行合一,对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师范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阵地,亟须构建高质量实践育人体系,回应教育强国战略需求,夯实教师教育的实践根基。 构建丰富多彩的实践育人内容体系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夯实实践育人根基。通过实习结构化改革,将教育实践分解为教学观摩、课程设计、课堂实施、反思提升等标准化模块;实施见习课程化转型,将分散的见习活动转化为包含理论导学、现场观察、案例分析的系统课程;推进研习过程化管理,建立基于教育现场的持续反思机制。 创新社会实践项目,拓宽实践育人场域。联通社区层面,组织师范生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等专业服务;联通家乡层面,引导师范生参与乡村学校支教、乡土教材编纂等文化传承项目;联通美好乡村层面,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乡村教师培训等特色活动。 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实践育人效能。与教育家精神培育相结合,建设“教育家精神展馆”等文化载体;与专业能力提升相结合,构建“教学竞赛—专题实训—资格认证”三位一体的能力发展平台;与就业创业衔接相结合,依托省级高师就业联盟建立“实习—就业”直通机制,开发师范类创新创业孵化项目;与社会服务融合相结合,打造“四团联动”(宣讲团、服务团、回访团、调研团)未来教师实践模式;与学生管理协同相结合,建立“专业教师+管理人员+行业导师”的协同指导机制。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 构建动态化过程评价机制,强化成长导向。实施“四册联建”过程档案制度。成长档案系统记录师范生从教育认知到实践行为的演进轨迹;见习手册重点追踪教学观察与情境感知能力发展;研习手册侧重学科教学反思与理论转化能力;实习手册则通过教学设计迭代日志、课堂实录分析表等工具,完整呈现教学实践能力提升过程。 完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价值引领。在评价维度方面,构建“三维四层”综合评价框架。评价维度采取能力本位与素养导向相结合的评价策略;定量维度聚焦实践时长、竞赛获奖等显性指标,建立“实践学分银行”;定性维度通过课堂观察量表、教育叙事分析等工具,评估教育情怀、创新思维等隐性素养。在评价主体层面,构建“四位一体”评价共同体:指导教师侧重专业能力诊断,实践基地教师关注岗位适应能力,同伴评价聚焦协作能力,自我评价强化反思意识。在评价标准上,实施分类分层设计,对管理层面重点考核实践课程设置的适切性,对学生层面则建立“基础达标+特色发展”的弹性评价指标。 创新第三方协同评价模式,提升评价效度。首先,建立“双数据库”监测系统:校内数据库整合实践过程数据,社会数据库追踪毕业生岗位表现,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实践成效与职业发展的相关性。其次,构建“校—政—企”三方认证体系:联合基础教育专家制定实践能力标准,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能力认证。最后,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毕业生用人单位评价、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等要素纳入评价指标体系,确保评价标准与教育发展同步演进。 构建运行顺畅的实践育人保障体系 通过目标引领与制度保障,构建协同育人治理框架。在目标定位上,需将教育家精神培育贯穿始终,形成以“社会责任—实践创新—职业素养”为内核的三维目标体系。通过党委统筹下的“三全育人”机制,建立由教务部门、学工系统、院系教研室、实践基地组成的矩阵式管理架构。在制度保障层面,实施“双轨驱动”策略:一方面出台《师范生实践育人管理办法》,明确学分认定、成果转化、风险分担等制度细则;另一方面构建“政—校—社”协同机制,通过协议化管理实现资源互通、责任共担。 通过资源供给与动力机制,激活多元主体参与效能。在资源供给方面,构建“三维投入”模式:财政专项支持设备采购与平台建设,社会资源注入提供实践岗位与项目载体,校友网络贡献经验指导与就业通道。在动力机制建设上,建立“四位一体”激励机制:将实践指导纳入教师考核评聘体系,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开发教师实践能力培训课程,构建“导师工作室”等专业发展平台,教师指导实践可兑换学术休假或研修资源,有效提升参与积极性。 通过项目化运行与能力建构,创新实践育人实施范式。构建“四维能力”培养模型。通过师德体验项目塑造职业认同、教学实训项目锤炼专业技能、班级管理项目培养组织能力、教研创新项目提升反思意识。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