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数字经济变革下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融合发展需求,西南科技大学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构建了电子信息类“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育人体系。以电子信息产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基础奠基—技术攻关—生态构建”三级能力培养理念,将企业真实项目、产业技术痛点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形成“产业需求—技术痛点—教学转化”可持续育人逻辑,实现了产学研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 基于产业需求,打造跨学科、跨专业整合的人才教育师资和教学平台,构建优质育人资源 学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打造“电子信息+”人才培养模式,树立学科交叉思想,整合了同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电子信息专硕领域相关的育人资源以及跨专业人才培养资源。吸纳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奖者、省级教学名师等优秀师资为专业学生举办讲座、进行指导,碰撞思想火花,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基于科研与产业发展成果,持续优化和更新省级在线课程、国家级别规划教材等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别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实践基地的重要作用,覆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加强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业自主可控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防特色学科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以及“科教融汇光电检测创新人才培养”四川省虚拟教研室的创新育人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优良的科研与教研条件。发挥由学校与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四川省产教融合示范项目“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工业互联网’产教融合示范平台建设”的强力支撑作用,提升创新实训实践平台条件,优化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智慧课程及数字教材建设等教育教学资源。 形成产教全链条耦合育人体系,修订人才评价标准,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增强育人成效 学院针对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体系无法充分满足产业需求的问题,基于中国(绵阳)科技城的区位优势,联合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华鲲振宇智能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绵阳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及在绵科研院所,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指导团队。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积极听取企业关于产业主流技术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建议,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要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将国产处理器和国产操作系统补充更新到相关课程中,强化国产化技术教学。专业内建立课程组,每门课程建立由专业教师与企业专家组成的产教融合课程团队,不定期交流课程教学、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改进提升措施。在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中,协调企业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熟悉产业运行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纳专业骨干和驻扎生产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在综合实验、专业方向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类教学中,分解、凝练生产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创设新型训练内容,进而实现了产业与教育的全链条、全过程耦合。学院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以及实践开发能力考核,专业课全面实施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并与创新创业微学分匹配,学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有了显著提升。 基于共生共益理念,推进“校中厂、厂中校”建设,建立产教创新联合体,培育产教协同生态圈 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社会服务对象以及育人质量都与地方或区域产业紧密联系。鉴于电子信息是中国(绵阳)科技城的重点优势产业,学院针对产业重大技术改造、关键技术攻关等需求,构建区域产教创新联合体,以共生共益理念培育高质量创新人才,开展持续的产教合作。基于产业和技术发展,在校内按照“校中厂”模式,联合建立了工业互联网数据驾驶舱、智能物联网工程实训中心等实践基地,在企业按照“厂中校”模式,联合部署了“5G+工业互联网”生产线数字孪生系统。与企业共建了“数字智能联合创新实验室”等,选派本科生到企业生产线上深度实践,组织研究生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师深度交融,形成产教协同生态圈与创新联合体。 (李强 路锦正 张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