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2 星期一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党建引领 中马共育国际化人才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以党建引领为纽带,持续深化中国与马来西亚合作办学内涵,聚焦教学产出导向、学科竞赛赋能与党建人文交流三大核心领域,创新构建国际化育人体系,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培育更多高素质国际化工程人才。

  坚持党建引领

  把牢中外合作办学政治方向

  学院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中马合作办学全过程,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政治方向不偏、育人初心不移。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党组织全程参与、全方位把关”的管理机制,在人才引进、课程建设、教育教学等关键环节严把政治关、师德关。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突出价值导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凝聚起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师生思想共识。三是加强师德师风培训和考察,打造风清气正的教师队伍。确保授课内容符合合作办学要求。四是严把党员“入口关”,扎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通过抓好新生入党启蒙教育、专题党课、主题班团会、参观实践等形式提高新生对党组织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激发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热情,不断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水平和党性实践能力,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注重在优秀学生中发展党员,确保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高质量。项目开展以来,共接收入党积极分子62名,发展学生党员19名,以党建引领推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筑牢思想根基。

  中马共育

  开启高质量合作办学育人新篇章

  作为中国与马来西亚首批“4+0”双学位项目,开启了中国与东盟合作办学的新篇章,通过制定中外合作办学制度文件,共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设置、课程教学方案及教学过程等,引入国际化师资,严守四个三分之一的底线要求,畅通合作办学育人渠道,成效显著。构建合作办学“4+0”双学位办学模式,开展“理论力学”“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6门国际化课程建设,融入“中国智造”“工匠精神”等元素,强化课程的价值引领功能。在学院“以赛促学,以研促创”方针指引下,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引领学风建设,依托机器人创新实践基地与创新党支部,将专业育人与校企资源深度融合,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实施“高低年级混编、校企双导师联动”的传帮带机制,将矿山智能装备、工业机器人控制等企业真实项目融入竞赛选题,培养学生在新工科实践中的创新能力以及科研基础能力。近3年,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获国家奖项5项、省部级奖项1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等期刊论文3篇,实现“党建领航—竞赛赋能—产业反哺”的良性闭环。

  深化人文互访

  共绘“一带一路”同心圆

  学院党委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持续深化与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的双向互访与技术协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8月,学校教师6人代表团赴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开展专项交流,重点参访马六甲校区工程技术学院实验室,探索联合研发新路径,聚焦实验室现有搅拌摩擦焊接台等实验条件,就金属表面耐磨性与耐腐蚀性处理等研究领域进行深入讨论,初步达成共建“中马科技共创联合工作坊”意向,相关项目申报和科研领域协同创新方案被纳入双方合作备忘录。

  自2023年以来,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副校长黄显扬等一行多次率团来访,学校累计接待马方专任教师代表团10批次共计27人次。高频互访带来多平台协同发展:机器人创新基地引入马方“热带环境机器人可靠性研究”技术方案,机器人热管理性能及其续航显著提升;智能橡胶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与马方教师深化合作,联合申报国际合作课题1项。在双方持续合作下,实现“党建引领搭平台、高频互访促技术、文化交融固根基”的立体化合作生态,成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的示范案例。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合作办学模式构建、国际化课程共建、人文交流深化,推动中马合作办学迈向更高水平。未来,学院将继续拓展“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网络,打造“专业互通、文化互融、成果共享”的国际化育人新高地,为全球工程人才培养贡献中国方案。

  (熊伟 钟志贤 代宣军)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7党建引领 中马共育国际化人才 熊伟 钟志贤 代宣军2025-05-12 桂林理工大学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2 2025年05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