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安医学院护理与康复学院积极探索学生社区育人新路径,先行先试在学校“五进公寓”工程基础上积极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重内涵、强人文、优服务,进一步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抓好社区党建是根本 学院积极推进党建工作进社区,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设置功能型党支部和10余个党小组,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做好社区育人工作。常态化开展“三会一课”和主题团日活动。 二是加强阵地建设。设置党团活动室、党建宣传栏等红色阵地,利用党日活动开展宣传教育,使全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洗礼。立足社区实际,利用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社区服务人员的教育力量,强化在思想教育、理论宣讲、社区服务、评奖评优等方面的示范引领、服务作用,实现师生共建、携手共赢。 三是坚持网格化管理。实施党员联系宿舍制度,试行入党积极分子积分制管理,将社区党员全部纳入并积极构建“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党小组—党员”四级纵向网格化管理体系、“学院—楼宇—楼层—宿舍”四级横向网格化管理体系。持续推进党团组织进公寓与党建带团建同谋划、齐推进,推进党团班一体化建设。 抓好全员育人是关键 全员育人体现了育人主体的协同性和同向性,学院多措并举,打造育人共同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一是推动学工力量进社区。学院落实党总支书记、学工干部带班值班制度,协同后勤等管理部门做好社区管理。推行辅导员入住制度,实现了辅导员驻楼值班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推进日常业务办理服务进社区,如学生证件补办预约、奖助学金考评等日常学生工作服务等。 二是党政管理干部进社区。学校领导带头践行一线规则,下沉食堂、社区主动解决日常诉求,听取师生意见和建议,有效化解师生矛盾。学院领导主动在一线育人,强化辅导员值班值守,学院党政管理干部定期进社区开展理论宣讲、走访,与学生谈心谈话。在社区,每年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参加学生3000余人次。 三是用好专业课教师力量。学院每年选聘本科新生导师组成导师团,开展学业指导、专业思想教育、创新创业指导等。学院聘请“五老”成员教师参与学院学生日常教育工作,为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 四是推进助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学生网格员队伍建设。学院打造了“乐学睿思”朋辈育人品牌,同时选聘优秀学生党员骨干担任网格员,参与日常社区安全检查、卫生检查、文明行为纠正等工作,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学院已建立起全员育人的新格局,社区育人力量得到进一步凝聚。 抓好社区文化育人建设是重点 学院积极打造了“南丁格尔”护理文化名片,并不断融入红色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以文化人,坚定学生文化自信。 一是不断丰富公寓文化建设内容。学院将劳动教育、美育融入社区建设全过程,将劳动实践教育融入“5+1”S学生宿舍管理中,即:运用融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为一体的宿舍管理法,让学生参与文明公寓建设,为学生从医学生向医生转变做准备,并将个体参与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考核、奖助体系等,推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二是开展“一楼一品”创建工作。以“友爱”为内涵,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学院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成员人均每年累计参与各类志愿服务70小时,志愿服务队的事迹先后被权威媒体报道。 三是打造温馨“家”文化。发挥“一站式”学生社区分站作用,建设好心理辅导站、学业辅导站,改造洗衣房、热水间等硬件设施。及时发现学生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在关心学生、帮助学生中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投诉建议能得到及时回复,集中反映的问题能得到快速解决和反馈。建好线上平台,通过建设社区易班分站、“今日校园”平台及时掌握学生信息与动态,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 四是以学风带“社风”。定期开展学风建设优秀宿舍、“5+1”S优秀宿舍评选,组织学院本科新生导师、专业课教师、外聘专家进社区,共话成长,主动走进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护理技能大赛等积极性明显提升,近3年,学生先后获得各类竞赛100余项,其中,包括第五届全国康复治疗相关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 (刘紫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