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星期三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数智赋能 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针对传统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技术轻经营”等问题,以农业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为导向,创新性地形成了“四融合、两结合、三协同”数智化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体系以“价值引领+知识重构+能力培养+技能强化”为核心教育理念,推动形成“数字课堂教学+数字乡村实践”双场景结合的教育模式,并通过“学校+政府部门+农业经营主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数智化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四维融合,重塑人才培养结构

  学院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出“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价值引领+知识重构+能力培养+技能强化”数智化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教学理念。

  坚持价值引领。学院通过打造爱农教育模块、数字素养教育模块,开发“‘大国三农’课程思政案例库”、建立动态更新与反馈机制,将农业强国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使命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塑造数智化农业经营管理人才使命担当。

  坚持知识重构。学院构建“农业科学+数字技术+经营+管理”课程矩阵,开发“农业大数据分析”“智能农机运维”等交叉课程,通过将“农业+数字+经济+管理”4个层面相结合,增设数字化核心教学课程与实验课程,构建跨学科数智化课程体系。

  坚持能力培养。学院通过打造数智化能力培养模块,推行“项目制+工作坊”教学模式、实施“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占比40%)教学模式,将“数字课堂教学+数字实验室实习+数字乡村实践”相结合,搭建分层递进式教学与实践体系。

  坚持技能强化。学院打造数字技能实训模块,搭建农业数字孪生实验室,通过运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强化学生数字技能。

  实践以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农业经济学”“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学”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多名教师获得山东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累计培训超6万人次;承担“耕耘者”振兴计划培训,覆盖600余名乡村骨干;先后为山东省菏泽市、泰安市、郓城县等多个市县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

  双场景结合,打造数字化教学与实践模式

  学院建立了“数字课堂教学+数字乡村实践”双场景结合的数字化教学与实践模式,实现了数智教学理论与数智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

  课堂学习与乡村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学院打造“理论精讲+虚拟仿真+案例研讨”三维课堂,采用“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院实施“乡村振兴服务学分”制度,创新“三阶递进”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数智理论与数字实践相结合。学院通过数字课堂、案例分析、模拟实验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数智化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鼓励学生在真实的数字乡村环境中进行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数智化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农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解。

  学院在教学路径上的突破与创新,获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培养毕业生700余名,其中,100余名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学生荣获国家、省级奖项10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

  三协驱动,共建服务与育人平台

  学院与政府部门、农业经营主体密切合作,构建出“学校出智、政府部门出策、农业经营主体出资”的合作模式,形成了“政—产—学—研—用”多元一体的数智化协同育人机制。

  学院与政府部门协同。与农业部门、乡镇政府部门等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邀请农业专家、企业家来校开办讲座、建设工作坊,分享数字农业经验和前沿动态,共同推进数智化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学院与企业协同。实施“双导师制”,与农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同时,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课程设置与教学评价,确保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对接。

  学院与校内其他学院协同。与信息科学与工程、农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等学院加强合作,整合校内资源,形成教学合力,共同开发与数智化农业经营管理相关的课程和项目,提升数智化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已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10余所全国农林类大学中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并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未来,学院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更多“懂农业、善经营、会数据、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进步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周玉玺 崔丙群 丁存振)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7数智赋能 培养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周玉玺 崔丙群 丁存振2025-03-12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 2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