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带领全院师生立足学院实际,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党建工作法,不断抓实抓细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建质量和科学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坚持党建统领 强根固基促发展 坚持党建统领,全面筑牢思想根基。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党纪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深化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常态化开展学习研讨、主题活动和实践调研,在师生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对党忠诚的思想根基,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走深走实。 坚持党建统领,深入推进“班子建设”。学院以“班子建设”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制度建设,要求领导班子坚持以党性立身做事:履行“一岗五责”,践行“三严三实”,增强纪律意识、规矩意识、服务意识;完善党委、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对于涉及办学方向、教师队伍建设、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等重大事项严格把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班子成员每周至少一次的沟通和交流,全面提升班子成员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坚持党建统领,强力筑牢“战斗堡垒”。学院把党支部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狠抓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党委委员联系—党支部联建—党员联学”三“联”机制,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推广优秀“党支部工作法”,定期举办党支部书记培训,推进党建文化进宿舍和“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以红色观影、读书分享和情境式教学等方式,丰富党支部活动形式、激发党员学习热情,切实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 紧盯两个“小” 构建育人新格局 创新教育形式,紧盯“小课堂”教学。学院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传承学校教学传统,成立教学督导组,坚持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全过程管理。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与建川博物馆、张思德干部学院等教育基地紧密合作,探索“红歌进课堂、研学进基地”的“双进”教育模式,通过观感、触动和启发等方式进行沉浸式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探寻理论知识与学习效果双提升、学习形式和兴趣爱好双互补、学习内容和学科研究双结合的育人新路径。 坚持以人为本,紧盯“小工程”建设。学院将“为民办实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从“小”做起,不断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改善民生,提高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例如,成立“公管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关注师生思想动态,增强网络传播力量;组建帮扶小分队,帮助教育相对薄弱地区与学习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开设“书记院长接待日”,开通面对面交流新通道;打造“工会之家”,营造温暖和谐的育人氛围。 不负育人使命,两个“小”有“大”情怀。师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课堂互动到“零距离”谈心,从新生的慰问礼到毕业季的留恋语,从初见时的导师到终生难忘的恩师,学院牢记“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从细节处着眼,从小事情着手,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聚焦三个“多” 增添发展新动能 坚持“头雁领航”,聚焦多维度拓展。学院多维度打造“党建+业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党委书记牵头创建首批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创新工作室,带领师生党员加强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以发展需求为突破口拓展“党建+创新服务”的高度。院长成功申建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以学科特色为立足点拓展“党建+应用研究”的宽度。教学名师、资深教授、优秀青年教师牵头举办5届公共管理“峨眉论坛”,以“交通+公管”跨学科研究为基本面拓展“党建+人才培育”的厚度,将“峨眉论坛”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学术品牌。 坚持“服务师生”,聚焦多层面关注。学院始终同师生心连心,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爱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立德树人”先进评选和举办“镜湖论道”学术沙龙,塑造青年人“公正合作、广博致用”的优良品格,激发青年教师的创作热情。关心党外教师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人才,其中,1人获评“四川统一战线建言献策工作表现突出个人”,2人获评“成都市参谋建议先进个人”。关怀退休教师的生活,实施“银发工程”,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为老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四川省金奖。 坚持“科技赋能”,聚焦多渠道推动。学院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科技创新转化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科研团队、虚体机构、研究基地建设推进学科发展和产学研转化。凝聚7个科研团队,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主动服务重大交通工程建设,推动“高速铁路”等重大公共工程与新型城镇化等现实问题研究。组建9个虚体机构,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聚焦协同治理,推动地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打造4个省级研究基地,依托专业特色和行业优势,参与重大公共决策,推动科研产出成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双向提升,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提供智力支持,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公管智慧。 力求四个“少” 重塑环境显担当 减少形式主义。学院坚持学用结合,积极探索师生喜闻乐见的政治理论教育形式,大力推广案例式、互动式、体验式学习,增强学习内容的鲜活性和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推动理论知识向实际贴近、向师生贴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减少堵点卡点。服从学校“人才强校”主战略,学院依靠一流师资培养一流人才,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开发前沿和交叉学科课程,优化师资队伍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将科研转化为教学内容的意识和能力,制定人才专项政策,着力打通掣肘人才培养的堵点卡点。 减少后顾之忧。为减轻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压力,学院从教师的发展规划出发,开展专任教师职称“先聘后评”试点,优化教职工绩效考核办法,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增加学习培训机会,改善办公环境,推出“Office Hours”工作制,让教师以更少的顾虑投身到教书育人的事业中。 减少情绪困扰。学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秉承“早发现—早关心—早预防”的工作理念,开设“心灵树洞”留言箱,建立“情绪宣泄室”,健全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立师生动态档案,为师生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为师生心理健康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保障。 (高凡 王永杰 邓改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