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7 星期三
塑造高校数字形象 助力国家软实力提升
江倩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高校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关注程度高,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融入社会各方面,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与思维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校加强塑造自身的数字形象,不仅成为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途径,也为对外讲好中国教育故事、提升国家形象提供了全新视角。

  高校数字形象有助于国家形象传播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对外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及海外学术声誉。许多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注重自身形象的塑造,如斯坦福大学以“开环大学”为理念进行未来大学的畅想及实践,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全球声誉和影响力。

  随着数智化浪潮的持续演进,高校的形象塑造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延伸。建构一个特征鲜明的“数字形象”,不仅有助于中国高校凝练自身跨文化传播标识,拓展世界“朋友圈”,也有助于形成具有辨识度的“数字文化连结点”,使中国的国家形象传播更具亲和力和说服力。

  因此,作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主体,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术、科研、人才优势,以自身数字形象塑造为依托,对外凝聚共识、促进对话交流,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软实力提升贡献力量。

  高校数字形象需要“自塑”与“他塑”

  数智时代是一个“去中心化”的时代。中国教育故事的对外讲述,绝非简单的海外新闻宣传或信息发布,而是需要通过发挥多主体优势,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行动者网络。

  高校应当建立全员协同机制,通过“自塑”和“他塑”来全方位塑造数字形象:校内各级部门、师生校友等,可利用高校的学术资源、校园活动等,构建一个“自塑”的行动者网络;高校作为整体,通过与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合作单位等的互动与合作,构建一个“他塑”的行动者网络。最终,两个网络交叉相叠、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公众心目中的高校数字形象。

  例如,清华大学除了通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进行海内外广泛发声,还制定了“2030全球战略”,通过培养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学生群体、建设全球卓越的教师队伍、提高学校国际化承载力三大支柱战略,以教学、科研、智库、合作等一系列举措,发动全员力量,形成“自塑”和“他塑”网络,进一步联结世界,全方位塑造学校的数字形象。

  高校数字形象塑造应进行话语“转译”

  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学科和技术优势,将各类资源进行数字化“转译”。如,完善和优化校园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构建全球在线课程体系、数字化图书馆、虚拟实验室等,打造全球可访问的数字资源共享平台系统,以高校资源数字化转型重塑高等教育模式,进而塑造全球教育和科技创新引领者的数字形象;建设数字化开源平台,面向全球发布开源学术成果,促进知识的快速传播和共享,提高学术研究的透明度和影响力。

  在具体传播中,高校需适应数智时代的传播特点,进行话语表达创新,做好人机协同的精准传播和分众传播,优化数字形象的“转译”过程。例如,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相关主题,可加强师生全球胜任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培养,打造一支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专业队伍;加强交叉学科建设,通过技术赋能创新传播形式,产出爆款国际传播内容;主动设置人工智能议题,为人类发展的共同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从而扩大高校的全球叙事能力。

  高校数字形象塑造应主动构建正向模因

  模因是类似基因的文化基本单位,其借助动作或语言符号的复制,引发感染式传播。高校利用模因进行传播的案例并不少见。近年来,中国百所高校通过跳手势舞发布“招生简章”,相关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获得了巨大的点击量并引发了广泛的模仿,这正是充分利用模因传播的典型体现。

  然而,模因传播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形成不当的模因,导致恶俗、恐怖信息的失控扩散,或是跨文化传播中的误解与冲突,也容易对高校的数字形象塑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应当掌握数智时代的模因传播规律,通过打造优质的数字文化品牌,主动构建正向模因符号,以有效引导积极正面的数字形象塑造。

  例如,上海交通大学(SJTU)积极构建其全球数字形象,推出了“IP SJTU”品牌传播策略。“IP SJTU”以数字化内容众创、优秀国际传播项目孵化、品牌内容生产为主要结合点,不仅面向全球推介中国高等教育故事,还增强了学校在国际高等教育领域的品牌认知度与美誉度。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本文系2023年度上海交通大学党史研究与宣教课题“智能媒体视域下交通大学红色资源创新转化实践研究”[编号:DSYJXJC2023-03]阶段性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