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猕猴桃试验示范站首席科学家刘占德(右二)在农户果园里查看果树生长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供图
|
|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康振生(左三)指导留学生做实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供图
|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全党全国作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农业强国等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我国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指明了奋进方向。我国农业高校作为新时代培养农业领域高素质人才和强化原始创新的重要基地、支撑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技术源和智慧库、开展农业教育科技对外合作的前沿阵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承载着不可替代的职责使命。 坚持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为遵循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围绕教育、科技、人才的竞争日益加剧。能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以及产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已成为衡量、评价和考验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国农业高校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坚定立足农业农村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努力成为支撑引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为此,农业高校应切实增强两个方面的高度自觉:一是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新型农林人才。二是切实增强战略自觉,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人类健康、乡村振兴等重大需求,着力破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瓶颈制约和关键难题,促进农科教、产学研深度融合,把论文写在支撑引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主战场,有效转化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追求。 坚持以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目标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实践和生动体现。农业高校作为农业领域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对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作用。但从整体上看,我国农业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与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领域,“卡脖子”难题亟待突破。我国农业高校要实现从“追赶跟随”向“超越引领”转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然任重道远。 党和国家迫切需要根据强国战略部署和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发展进行深入研判和统筹布局,优先支持一批高水平农业大学率先跻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探索打造农业领域有组织科研的集聚地、前沿交叉研究的创新港、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国际合作交流的新窗口、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加快创建若干中国特色鲜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农业教育中心、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成为支撑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策源地。 农业高校应着力发挥好三个方面的支撑引领作用。一是把人才队伍作为支撑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力汇聚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着力打造农业科技战略力量和生力军。二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任务,聚焦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积极探索多学科大交叉、大融合、大汇聚的科研组织模式,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承揽大任务、作出大贡献。三是把开放办学作为支撑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借鉴吸纳世界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力争在全球农业教育科技治理中有位置、有声音、有贡献。 坚持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为动力 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统筹谋划和扎实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引领各领域优化整合资源、再造内生动力、融通创新发展,不断开辟新赛道、释放新动能、共促倍增效应,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我国农业高校要在服务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谋划新战略、开创新格局、提升新境界,应统筹推进“四个有组织”。 一是统筹推进有组织新农科建设,强化卓越农林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锚定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按照“基础宽厚、本研贯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数智赋能、交叉创新”要求,持续深化农林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农林专业升级改造,加快布局前沿交叉、新兴涉农专业,建立健全具有农科特色的大思政教育、通识教育和实践教育体系。探索形成多主体协同、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用贯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强化学生知农爱农的品格和强农兴农的本领。 二是统筹推进有组织科技创新,打造农业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农业高校要坚持“顶层设计、链条完整、项目驱动、资源协同、团队攻关、贡献导向”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积极营造破除机制壁垒、整合创新资源、汇聚人才的新发展环境,大力培育建设多层级、高水平战略创新团队。探索推进农业科研范式变革和组织模式创新,奋力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以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赋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统筹推进有组织研发推广,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效能。面向农业领域国家战略部署、主体功能区定位和产业发展规划,在服务区域发展需求中找准定位、强化独特性、提升竞争力,探索建立多维协同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系统性重塑以农业高校为依托的科技推广模式。高标准建设农科特色鲜明的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概念验证中心孵化功能和认证中心品牌价值,加速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四是统筹推进有组织对外合作,助推打造高等农林教育开放发展新格局。持续深化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打造一批高能级农业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牵头成立若干高层次农业科技合作组织,主动参与并深度融入全球农业治理体系。深化涉农领域留学生教育改革,加强以弘扬传播中华农业文明为主线的特色人文交流,探索构建农科特色鲜明的知华友华留学生主题教育体系。坚持以“服务国家、经略周边”为使命,聚焦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积极走出去”“主动迎上去”“深度融进去”,探索建立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当地政府多方协同合作新机制,努力打造高等农林教育“出海”典型经验和成功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