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依荆山,北临汉水,在红色底蕴深厚、生态使命重大的襄阳大地上,湖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深耕三十五载(1989年—2024年),秉持“红色引领思想锤炼本色,绿色驱动专业锻造本领”的“双本”育人理念,构建“用地理科技守护红色山河,以人地共生赓续红色基因”的特色育人体系,探索出“课程对接国家战略、科研破解产业难题、人才反哺区域发展”的育人路径。 党建引领 协同机制赋能育人闭环 地理科学专业以党建为“总引擎”,构建“党委统筹、支部对接、党员示范”的协同机制,将党建工作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链条。通过“党建课题+课程思政”的双轮驱动模式,打造“行走的党史课堂”,组织师生党员深入汉江流域开展“党建+生态治理”的实践调研,将国家战略融入教学科研之中;创新“支部联建、学科联动、师生联创”的模式,组建跨学科党员教师团队,破解区域发展难题,形成“党建引领—专业支撑—服务落地”的育人闭环;依托校地企协同育人平台,与地方党组织、行业龙头共建“党建实践基地”,推动学生党员在乡村振兴、生态修复一线锤炼本领,实现党建与专业的同频共振、育人与发展的双向赋能。2021年,地理科学教工党支部荣获校级“先进党支部”称号。 红色铸魂 山水课堂厚植家国情怀 地理科学专业创新性地构建了“红色基因+生态伦理”双螺旋育人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山水实践之中。在“人文地理学”“GIS空间分析”等课程中,师生们走进襄阳革命烈士纪念馆、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等红色场馆,开展“移动课堂”活动,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动态绘制“红色基因数字图谱”,精准标注革命遗址坐标,深入探索红色精神与生态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在“汉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课程中,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移民安置区生态修复”为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探究在红色精神引领下的生态治理路径。 “‘格桑花+红色种子’计划”推动50余名毕业生扎根边疆,形成服务长效机制。“支教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一场双向成长之旅。”大三学生李思佳、李思洁这对双胞胎姐妹在赴新疆支教时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教育为边疆孩子点亮梦想,也在实践中锤炼自身的责任担当。” 学生组建的“红色种子讲解队”累计服务游客超100万人次,参与编撰的《襄阳市红色教育基地解说词汇编》《襄阳红色旅游概览》在襄阳市推广。队员张志豪说:“红色精神激励我们守护绿水青山。”团队获评“襄阳市青年文明号”,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生动示范。 绿色筑基 科技硬核守护生态底色 针对汉江流域生态治理,地理科学专业依托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整合多个创新团队和实验室资源,构建“课堂—实验室—野外”实践体系。师生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动态监测汉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汉江流域中心城市地表环境研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汉江襄阳段生态补偿标准”等多项研究成果为地方政府部门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依据,为淡水资源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展现地理学科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砺能 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 地理科学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共建“文旅产业学院”,创新“真题真做、校企协同”机制。超过90%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源于实践,累计产出服务汉江流域发展的研究成果383项,19篇获评省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专业教师深度参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调研编制,成果覆盖鄂豫陕三省二十市,助力其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同年,横向科研到账经费超千万元,19篇智库报告获省市领导批示,2项成果获湖北省发展研究奖。 师生团队为宜城市小河镇23个村庄制定“一村一策”规划,运用GIS技术解决耕地碎片化问题,提出“集中连片+生态廊道”整治方案。在保康县尧治河村“磷矿废弃地生态修复与红色研学”项目中,学生设计的“高山岭上的红飘带”研学课程获省级二等奖。 此外,“携尧治河红旅,筑乡村振兴梦”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尧治河村“暑假学堂”,开设“复兴之路”红色文化行进式课堂,通过讲述革命故事、展示历史图片等互动形式,传承红色精神。该团队入选全国大学生文明旅游暑期实践项目,获教育部门、团组织联合表彰。 地理科学专业师生坚持专业嵌入产业、教学对接需求、科研服务社会,师生深入汉江流域百余个村落,用测绘仪丈量土地,以规划图擘画蓝图,将学术研究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育人成效 青春担当书写时代答卷 近5年,地理科学专业就业与人才培养成效显著。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80%以上毕业生投身汉江流域基层一线。学生学术与实践能力突出,考研率达17%,累计发表论文85篇,立项创新创业项目118项,荣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68项。其中,《新生代返乡农民工生计水平的代际差异调查》获全国竞赛二等奖,《戴红帽穿绿衣,苏家小寨要振兴》获省赛银奖,有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承与绿色乡村建设协同发展。 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地理科学专业成功入选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新增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及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研究中心”获批省级社科基地,7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课程,学科整体实力显著提升。 “地理教育需回应好人地关系这一时代命题。”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院长张弢说。多年来,湖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师生用专业知识守护生态环境,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他们编制的乡村振兴规划,助力20多个乡村实现年均万元增收,成为服务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 从红色文化传承到绿色发展实践,从理论教学到基层实践,湖北文理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秉持“双本”理念,将学术研究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在荆楚大地上书写育人篇章。这一育人模式已被7所高校借鉴推广,成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的示范样板,也为新时代高校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有益借鉴。 (龙雨萍 杨霄 程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