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始终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响应建设教育强国号召,面向山东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牢固树立“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持续在党建与业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两个融合”上下功夫,不断实现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立德树人,激发教学质量提升动能 学院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划拨专项经费,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建设,整合思政导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人员队伍,组建多学科背景互相支撑、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以理论培训、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方式,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方案设计和课程思政育人能力。近年来,获批省级思政改革示范课程2门、校级以上课程思政改革项目17项;获评第四届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全国高等学校本科化工类专业优秀课程思政案例二等奖、全国本科院校化工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竞赛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教学成果奖8项。 坚持靶向需求,对标建设一流学科专业高度 学院建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出台《教工党支部党建与业务融合考核评价办法》,让党支部成为学科专业建设的策源地,1个党支部获评“山东省干事创业好团队”。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项目,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含师范)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专业分别作为核心专业入选山东省“111计划”。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在学科建设特色上下功夫,主动对接山东省“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布局能源化工、材料化工、反应与分离工程等学科重点发展领域,打造聚氨酯化学发泡及新型泡沫材料、清洁化工技术、膜科学与膜工程等特色研究方向。 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注重“精准引人、精细育人”,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发展的首要位置,成立师德建设分委员会,构建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开展党支部特色活动,如化学党支部“党徽闪光 薪火相传”特色活动、聚氨酯党支部“弘扬科学家精神 立志报国精神宣讲”等;建立教师发展中心,聘请优秀党员教师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在思想引领、教书育人、学术创新等方面给予指导,邀请校内外专家开展教学咨询、诊断及指导,为教师个性化发展提供支持,培育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1人,1个教研室获评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近5年,引进高层次人才、青年博士60余人,截至目前,学院拥有国家人才2人、省部级人才12人,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5个,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坚持聚焦前沿,提升团队科学研究水平 学院准确把握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坚持“创新组织范式、有组织地做有用的科研”,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以组织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为目标,着力提升科研团队组织化程度,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毕玉遂团队研发出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相关技术作为我国独有的专利技术和产品进入《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替代品推荐名录》。学院现已建成12个科研团队,近3年,获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项、省级自然科学基金5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项、自然科学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自然科学基金杰青基金1项。 坚持共建共享,探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路径 学院坚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强化融合发展路径,主动担当作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与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等国家和省级战略,组建黄河流域清洁能源工程协同创新中心,每年举办学术研讨会。健全校地人才共引共用机制,大力推进博士及高层次人才挂职企业“科技副总”,解决企业引人困难和生产研发技术难题,先后派出科技副总75人,服务110家企业,10人被评为淄博市优秀科技副总。与地方、企业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联合申报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推动资源共享,实现共赢发展。学院现已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1个,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1个。清洁化工技术研究院团队自2021年起分别与淄博鲁华泓锦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齐氟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淄博正华助剂股份有限公司、淄博齐翔腾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研究院,打造了“企业研究院设在学校”的创新模式,与企业签订技术开发(服务)合同46项,服务企业意向合同额达6000万元,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坚持五育并举,着力培养一流人才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立学院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师生制度,强化党建带团建,从共青团的“化样青春”到党建品牌“化身榜样”,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狠抓学风建设,成立“稷下追光”学风涵养工作室,实施“导航、助航、护航”三大工程,毕业生连续5年考研率保持在45%以上。搭建“一专业一赛事”创新创业载体,近3年,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高水平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坚持“分类别、全覆盖”原则,成立“化时代”体育团,举办阳光体育节、“荧光夜跑”等活动,激发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热情,连续两年获校学生女子排球赛冠军、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院青年志愿者宣讲团创作《我是小小魔法师》等趣味实验科普舞台剧,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活动累计3000余小时,获评全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团队,向日葵暑期社会实践团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镜头中的三下乡”活动优秀视频团队。 (王介忠 牟海萍 张永 闫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