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绵阳师范学院立足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和国家安全环境变化,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国家安全工作纳入学校事业发展全局进行谋划和部署,通过“多方联动,共建共育”,着力建构“大思政”理念下的“1354”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体系,全面助推国家安全教育走深走实,为增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书写治蜀兴川新篇章提供了新模式、新方案。 多方参与,协同育人,构建“1354”国家安全教育工作体系 “1”是指围绕一大中心任务,以育人为中心。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核心理念,确立“知识、价值、能力”三位一体的育人目标要求,构建高质量、全覆盖、有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体系,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提升统一贯穿国家安全教育全过程,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大思政”理念,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全面提升安全素养。 “3”是指建立三大联动机制,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建立组织联动机制,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警、校、家、地等多方参与的教育体系;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加强警校、家校、高校与社会、教育行政部门的合作,实现国家安全教育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提升国家安全教育育人实效;建立资源联动机制,共享师资、社会资源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格局。通过完善机制,促进国家安全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增强师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 “5”是指共建五大育人平台。一是警务教育育人平台,强调社会案例教学,以案说法,寓教于案,育人范围拓展至社区,营造国家安全教育“大环境”。二是课程育人平台,依托权威教材,融合新的理论与实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三是科研育人平台,聚焦热点,将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网络育人平台,构建在线学习系统,线上线下结合,利用新技术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五是实践育人平台,注重课内外结合,利用独特资源开展沉浸式国家安全教育,将其贯穿整个学段,提升大学生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将国家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是指形成四大优秀成果,推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一是优质课程,形成一批真正在学生身上发生“化学反应”的“金课”。二是形成一批优质场馆教育基地,实现校内外资源充分整合,发挥场馆基地集聚效应和功放功能。三是形成一套优秀案例,使之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充实安全教育资源库。四是打造一支多元跨界、优势互补的专兼结合优秀教师团队,进一步推进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建设。 勇于探索,实践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模式成效凸显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学校国家安全教育呈现出立体化、信息化、专业化的特征。一是国家安全教育实现立体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网、国旗班、大学生治保队、大学生义务消防队,深入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宪法日等主题活动,有效提升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应急处理能力。二是国家安全教育实现信息化。创建“平安绵师”微信公众号,推送校园交通整治、征兵宣传、“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等内容,设置师生访客预约系统、一键报警等功能,在师生办事实现程序化、更加便捷的同时,让学生接受体验式、沉浸式的国家安全教育。三是国家安全教育实现专业化。大学生义务消防队深入二级学院,针对新进教师、实验室消防安全员开展消防培训、检查、演练等工作。通过以上举措,实现了国家安全教育样态规范化、主体协同化、过程有序化、方式常态化、效果长效化。 师生国家安全意识明显增强,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立项国家级别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评名师和教学团队1个;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9门、示范专业2个、示范教学中心1个,获评名师和教学团队2个、标杆院系1个。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国防教育试点高校。2020年,入选教育部门“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2023年,学校被四川省公安部门授予“一校一警”成绩突出高校称号。此外,学校还参编四川省教育部门、公安部门指导的《漫说大学生安全》。学生在四川省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暨应急技能大演练竞赛活动中获得一等奖,学校获四川省大学生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学校国家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四川省相关部门多次来校现场调研,召开经验交流会。全省多个地方公安部门、省内外100多所兄弟高校来校开展交流学习活动,学校大安全教育典型做法先后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推广,安全教育典型案例多次入选四川省教育部门平安校园专刊。 (赵琴琴 邹洪伟 罗娅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