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6 星期五
学科交叉 四维共建
——西南科技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核工业创新人才实践

  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立足绵阳科技城,直面核能产业升级与西部人才短缺的双重挑战,创新构建“核+X”交叉学科发展体系,探索形成“省部共建、局省共建、董事单位共建、对口支援共建”的“四维共建”产科教融合育人机制,为新时代地方高校核学科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贡献了可推广的“西南科大模式”。

  扎根西部需求

  推动核学科建设“从无到有”

  四川省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腹地,为使核领域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均衡、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区域产业发展,2006年,西南科技大学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部门、四川省政府部门共建核科学技术学院,开启了学校开办核学科专业的新征程。学院以服务国家核战略为导向,实施“核+X”交叉发展战略:在材料学科布局放射性废物处理方向,在环境学科聚焦核环境安全,在生命学科深耕辐射生物效应,在控制学科突破特殊环境机器人技术,形成“以核学科为核心、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生态。

  通过联合30余家军工龙头企业,学院构建起“学科共建、人才互聘、平台共用、文化共融”的四维协同育人体系,打造了覆盖本—硕—博的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近5年,学院为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等西部核工业企业输送专业人才1200余名。

  赓续红色基因

  践行强核报国的使命担当

  核工业发展离不开精神传承。学院依托“两弹一星”精神发源地资源,打造军工文化长廊、“国防之光”微信公众号等23个红色教育平台,邀请胡思得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连续10余年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开展“行走的党课”、核能科普活动。

  学院将核军工文化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推动“一核心、二融合、三平台、四结合”强基铸魂工程。学生在企业实习中感悟强核报国使命,在科研攻关中践行德技双馨理念。通过“企业实习社会化、学校实训技能化、项目实践知识化”的个性化培养,激发学生“爱核干核”的行动自觉。

  创新学科生态

  构建“核+X”融合发展新格局

  面对核废物处理、核环境安全等产业“卡脖子”领域,学院以学科交叉为突破口,在核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辐射防护、核燃料循环等二级学科方向,并在环境、材料、生物学等博士点中增设核废物处理、辐射生态修复等前沿方向,形成“单学科突破—多学科协同—全生态繁荣”的发展路径。

  校企联合制定培养方案,共建20门“核+X”交叉课程,出版特色教材与专著30余部,打造“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课程体系。聘任院士、产业教授等校外导师200余名,将国防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280余项,60%的硕博论文选题直接对接企业技改与科研攻关需求,实现“科研成果进课堂、实践能力进项目”。

  深化“四维共建”

  打造产科教融合育人共同体

  学院打破政校院企边界,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共建“双导师制”、国防特色班、军工实践基地,推动产科教深度融合。通过开放7个国家科研平台、26个省级实验室,构建“国家平台—校外基地—联合培养基地”三级实践网络,形成“基础实验—工程实训—科研攻关”的进阶培养链。

  学院创新“和—融—合”师生共同体模式,打造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强化师生“双向赋能”。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率达85%,专利成果转化教学案例超百项,形成“科研反哺教学、实践锤炼能力”的良性循环。同时,学院与俄罗斯、波兰等国的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引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安全标准,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项目,锻造具有全球视野的拔尖人才。

  建设成效显著

  供给侧与需求侧精准对接

  历经10余年探索,西南科技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核学科建设成效显著: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自然指数排名稳居省属高校前列;学校获批教育部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西部核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8%。其经验被权威媒体聚焦报道,并在全国20余所高校示范推广。

  面向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引领,深化“四维共建”机制,为筑牢国家核安全屏障、服务西部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西南科大品牌”创新人才,书写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奋进答卷。

  (竹文坤 段涛 代晓茜 何嵘)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2学科交叉 四维共建 竹文坤 段涛 代晓茜 何嵘2025-05-16 ——西南科技大学核科学技术学院培养核工业创新人才实践 2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