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国际贸易领域正经历深刻变革。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凭借前瞻性的视野,构建起“数字赋能、政企协同、跨境产教、创研一体”的“四元融合”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培育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之路。 理念先行:锚定“四元融合”,重塑人才培育生态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提出了“四元融合”的教学理念,重塑人才培育生态,搭建起“需求牵引—能力重塑—价值反哺”的可持续发展桥梁,以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 学院打造“产业情境驱动、多元主体协同、技术能力进阶、创新成果转化”的一体化育人系统。通过与企业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与创新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促进协同创新。同时,邀请企业资深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将行业前沿动态与实践经验融入教学。此外,学院还搭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供从创业培训到项目孵化、资金对接的“一站式”服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课程重塑:产教融合,打造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重塑,不仅是对知识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更是对能力培养方式的深刻变革。学院以产教融合为特色,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重塑,设置“数字贸易概论”“跨境电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模块化课程集群,引入PBL项目制教学与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搭建校企协同的国际贸易全流程实训中心,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知识。 教学团队的组建独具匠心,“学界导师+行业专家+国际顾问”三位一体,确保课程内容与RCEP数字贸易规则、ESG国际标准等前沿领域紧密接轨,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方面,学院通过双语课程、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衔接、海外院校学分互认等方式,构建“专业+大数据+外语”的复合能力培养框架。 在教学模式上,学院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此外,学院还高度重视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学生评课+企业评估+第三方对标”的三方反馈机制,聚焦学生数字化与国际化能力培养。开发“人才质量监测看板”,实时呈现毕业生数字岗位就业率、国际证书获取率等关键指标,年度发布改进建议并公开改进进度,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验证”的闭环,确保人才培养体系与行业变革、国际标准同步迭代。 实践拓展:深化多元协同实践,拓宽国际发展视野 实践创新是检验教育理念与课程体系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学院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整合政府部门、企业和高校资源,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为了拓宽经贸人才国际化发展路径,学院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片区制度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宁波市鄞州区电子商务协会成立“宁波RCEP数字贸易产教融合联盟”,并于2023年开设“宁波RCEP数字贸易特色班”,为学生提供参与RCEP数字贸易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精准培养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 在国际化发展道路上,学院依托丝绸之路商学院联盟,借助学校中德学院、德国汉堡校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等平台,积极推进跨国教学改革。与德国品牌应用科学大学合作推行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实践拓展至海外,让学生亲身感受全球产业与文化前沿。2024年,学院成功通过ACBSP国际化专业认证,实现从师资培养到教学考评的全方位国际接轨。 研创一体:以研促创,推动专业素养与行业需求接轨 研创一体有助于提升学院的科研实力与创新能力,为新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学院坚持“以研促创,以创促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通过科研项目带动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创新,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思维。这一举措成效显著,学生创业率在浙江省同类专业中名列前茅,涌现出6名全国创新创业学生典型和2名宁波市创业新秀。 同时,学院构建“教—研—赛”融合培养体系,以学科竞赛为实践载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聚焦数字经济与国际贸易交叉领域的产业痛点和创新场景,开展实证研究与教学转化。通过“调研—备赛—优化”闭环,同步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商业思维与教师的科研应用能力,实现师生共创成果在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实践中的双向赋能。 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在“四元融合”理念的指引下,在全省同专业综合排名中位居前30%,创业率和工资水平两项核心指标位居前列。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机构的合作交流,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积极应对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国际贸易人才贡献更大的力量。 (孙琪 王伟 李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