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绣湖小学学生创作书法长卷。
|
|
绣湖小学开展学生书写段位评定。 学校供图
|
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小学是一所始建于1912年的百年老校,2014年成立教育集团。学校三十年来持续深耕书法教育,将笔墨转化为育人载体,逐步构建起“理念融合—课程重构—生活实践—生态辐射”四维融合的书法教育体系,实现了书法教育从技能训练到深层育人的跨越式发展。 搭建“书法+文化”教学框架 学校创建了“字理溯源—艺术表现—文化解读—创新表达”的汉字解码四步法,进行具象化的文化解码与创造性的现代表达,构建学生对汉字文化认知的完整闭环。 字理溯源:深挖汉字文化脉络。教师带领学生收集古代文字资料,如甲骨文、金文、篆书等,引领学生利用考古、语言学、历史学等多学科方法,对汉字的形体演变、构造规律进行深度解析,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符号与智慧。然后,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对汉字基因进行建模和数字化解码,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汉字的内在逻辑和文化底蕴。 艺术表现:激活传统笔墨语言。学校邀请书法家与美术名师联合授课,将篆刻刀法巧妙融入隶书创作,把水墨晕染与行草韵律有机结合,积极开展“书画同源”工作坊活动。同时,借助数字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类优秀书法及艺术作品,组织开展“二十四节气水墨动画”“甲骨文彩绘陶艺”等跨学科艺术创作活动。这些活动既传承经典艺术,又融入现代审美观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文化解读:透视符号深层意蕴。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书法研讨、文化沙龙、校外考察。邀请专家对汉字、书法以及传统符号进行深度解读,以案例分析和情境体验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探讨这些符号背后的历史渊源和丰富文化内涵,让学生深刻理解其精神价值和审美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创新表达:重构传统文化形态。学校鼓励学生参与跨学科项目和创意写作比赛,开设专题工作坊和实践实验室,组织学生探讨如何运用现代数字技术和新媒体手段,对传统文化形态进行重新构建,让学生在实践中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形成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新文化表达形式。 塑造“书法+德育”课程样态 学校通过“规矩立身—艺境交融—品行塑形—德行外显”路径搭建技德共生四阶梯,将书法技艺训练与品德修养培育有机结合,让学生不仅提升书写能力,更能养成谦逊守礼、端方正直的良好品格。 规矩内化:学校开发“六年一字·通感书法的意蕴与能量”校本课程,梳理出“方圆兼并”笔法与“外圆内方”处世哲学、“轻重缓急”运笔与“张弛有度”人生智慧等28组书法技艺与品德修养的映射关系。采用“双线教学法”,在解析书法技术要领的同时,阐释其蕴含的道德内涵。 艺境交融:学校创设“墨彩画室”“节奏工坊”“和声雅集”等实践空间,推动书法训练与艺术创作深度融合。在“墨彩画室”,学生开展书画融合创作活动;在“节奏工坊”,借助编钟韵律辅助中锋行笔训练;在“和声雅集”,定期举办书韵展演。通过活动,实现多感官联动教学,将视觉创作、听觉艺术与人文修养有机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专注力和艺术表现力。 评鉴促进:学校制定《书法教育德育评价量表》,从“敬畏规则”“专注持久”“审美取向”三大维度出发,设置“坐姿达标率”“错字修正频次”“社区服务参与度”等9项量化指标;建立“自评—师评—互评—家长评”的四维评价网络,通过“每月书德之星”评选、“我的写字展览室”等方式,呈现学生的成长轨迹。 现实迁移:学校发起“写给未来的自己”书信行动,学生用蝇头小楷书写人生信条并装裱展示;组织“文明城市书法行”“年俗文化暨书法迎新年”等社区主题实践活动;举办“新时代少年说”体现家国情怀的书法长卷创作及解说活动。通过这些真实的社会实践场景,实现学生从笔墨书写到生活德行的跨越与升华。 打造“书法+生活”育人路径 学校构建“服务学习”模式,形成“技艺服务—艺脉相承—社会责任”的实践育人机制,引导学生将书斋所学技艺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从个体修身走向社会参与,从文化传承迈向文明交流互鉴,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真正践行“以书济世,以行载道”的教育理念。 技艺服务:学校开发“汉字文化解码”项目实践课程,并联合市青少年宫、社区等建立8个实践基地。学生参与作品义卖活动,筹集善款捐赠给汶川小学,在过程中理解“大爱无疆”的文化内涵;在中日青少年书法交流活动中,学生创作“和”字主题折扇,向世界传递东方智慧。 艺脉相承:学校将书法教育与美术、音乐深度融合,如引入“城市记忆”项目,组织学生为老街设计“方言书法路牌”,实现传统书法与公共艺术的结合;开发“甲骨文字体库”,融入动画设计原理;举办“汉字文化解码”工作坊,通过青砖刻字、叶脉拓印等非遗技艺创新,创作出“可视+可听”的复合型艺术作品。学校累计培养2700余名“小传承人”,相关成果入选教育部传统文化进校园典型案例。 价值辐射:学校组织学生发起“‘一带一路’书法巡礼”活动,主题涵盖文明互鉴、生态保护等全球议题;创办“云端书法学院”,开设线上书法课程,并同步举办“用书法讲好中国故事”短视频创作大赛;建立“青少年书法影响力评估指数”,从文化传播度、社会贡献值、创新实践力三个维度进行量化追踪,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传承者。 创设“书法+生命”交互空间 学校构建“笔墨映心—生命叙事—视界拓展—精神传承”四阶递进的心灵成长体系,引导学生在书法创作实践中完成自我认知、情感升华和精神觉醒,实现“以书观己,以墨铸魂”的教育理想。 笔墨映心:学校依托“六年一字·通感书法的意蕴与能量”校本课程,强化美术视觉表达和音乐节奏感知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设计“甲骨心情日记”“节气书写疗愈”等特色模块,融入美术、音乐等元素开展创作活动。例如在疫情防控期间,组织学生开展“抗疫书情”主题创作,形成“书法+美术+音乐”数字艺术档案,入选浙江省展览馆及教育部心理健康教育案例库。 生命叙事:学校创建“六年一字”创作项目,融合时间维度(每年生日书写成长关键词)、空间维度(在“绣湖书舍”陈列代表性作品)和社会维度(家长参与“书信+书法”亲子共育);开展“十岁成长礼·千字长卷”家校共创活动,创作《绣湖家书》系列作品集;实施“跨时代书法对话”,退休教师与学生合作完成《兰亭序》分段临摹,通过笔墨传承文化记忆。 视界拓展:学校开设“汉字美学”选修课,结合《祭侄文稿》等经典作品解析其中蕴含的“忠义精神”,组织学生临摹并撰写生命感悟;创建“星空书法实验室”,学生在天文观测后创作“星轨草书”,相关作品入选中国新美育儿童美术双年展;实施“书香墨韵”研学计划,让学生在真实的文化场域中实现精神的淬炼与升华。 精神传承:学校建立“书香墨韵数字展览馆”,收录毕业生全学段作品及创作手记,形成可视化成长档案;发起“百年树人·墨香传承”计划,邀请校友指导新生创作;举办“未来之约”毕业拍卖活动,将优秀作品转化为公益基金,并资助12所山区小学建设书法教室。相关成果入选《全国校本课程典型案例汇编》,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精神传承模式。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浙江省义乌市绣湖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