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7 星期三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两循证”评价体系 服务乡村振兴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乡村振兴成效”的“两循证”评价体系,通过数据链闭环验证创新创业教育实效,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可量化、动态化评价模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性发展。

  CIPP模型驱动

  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四维循证评价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两循证”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构建了以知识、技能、意识、实践为维度,以CIPP模型(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为框架的动态追踪机制,形成从需求诊断到成效验证的闭环评价系统,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在实践探索中,学校从知识、技能、意识、实践4个维度切入,围绕课程参与率、能力进阶率、创业转化率三大观测点,设置了20项具体指标,全方位监测创新创业教育对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成效。知识维度不仅涵盖农业科技、乡村经济等专业课程,更融入文化生态、数字乡村等前沿内容,确保学生知识体系能满足乡村实际需求。技能维度通过校企联合实训项目,聚焦技术应用、创业管理等实操能力培养,例如,引入农产品电商运营仿真平台,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直播带货、供应链管理等真实场景,提升实战能力。意识维度强调社会责任与乡土认同的价值引导,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文化调研、非遗传承实践等活动,深化其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实践维度以项目落地和技术转化为核心,依托校地合作平台,推动学生团队参与县域特色产业开发,介入从产品设计到市场推广的全过程,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双重价值。

  为进一步提升评价的系统性与科学性,学校引入CIPP模型,将人才培养过程分解为背景、输入、过程、成果4个阶段,形成全周期追踪体系。背景评价阶段注重区域需求的精准对接,针对部分区域水资源丰富的特点,增设生态水利工程专业方向,并与地方政府部门联合开展人才需求调研,确保专业设置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输入评价阶段聚焦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建设智慧农业实训基地等举措,夯实人才培养基础。过程评价阶段依托学分银行和数字化成长档案,动态记录学生能力发展轨迹。以“农村电商运营”课程为例,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需参与县域农产品直播带货实践,其直播间搭建、流量运营、客户反馈等数据实时录入系统,生成技能进阶与意识养成的量化分析报告,为教学策略调整提供依据。成果评价阶段注重提升乡村振兴实效,将创业企业存活率、技术专利转化率、乡村产业增长率等硬性指标纳入考核。

  从五大振兴维度验证数据

  构建乡村振兴成效循证评价体系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双循证”评价体系,将乡村振兴成效纳入科学化、动态化的监测框架,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维度,以数据链闭环验证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发展的协同效应,为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证路径。

  学校围绕五大振兴维度,聚焦乡村特色产业增长率、人才回流率、合作社增长数三大核心观测点,构建了包含30项具体指标的循证评价体系。在产业振兴维度,聚焦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实效,设置特色产业增长率、农产品附加值提升率等核心指标;在人才振兴维度,以返乡人才素质提升和创业带动效应为观测重点;在文化振兴维度,评估乡风文明建设与文旅融合成效;在生态振兴维度,聚焦绿色技术推广与人居环境改善;在组织振兴维度,考察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与数字治理水平。通过多源数据整合,实现乡村振兴成效的可量化、可追溯,科学评估创新创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

  学校联合地方政府部门、企业及村集体搭建数字化监测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动态对比分析、多主体交叉验证,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在产业振兴维度,平台接入农业合作社经营数据,追踪特色产业产值变化;在人才振兴维度,数据来源于返乡人才档案与校企合作项目日志;在文化振兴维度,通过乡村文化活动参与率、新媒体传播量等指标动态呈现文化振兴成效;在生态振兴维度,依托环境监测传感器与村民满意度调查呈现生态振兴成效;在组织振兴维度,结合基层治理台账与智慧乡村系统数据呈现组织振兴成效。例如,通过重庆市彭水县等5区县的产业增长率、人才回流率等数据,验证创新创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实质性推动。

  构建“双环互嵌”评价模型

  探索评价创新路径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构建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两循证”评价体系,建立了“双环互嵌”评价模型。这一模型以人才培养质量循证评价为内环,以乡村振兴成效循证评价为外环,通过证据链实现双向耦合,创新运用“锁对象、循成效、重关联”的评价策略,突破了传统评价的局限性,推动形成新的评价模式。

  “锁对象”聚焦关键评价领域。内环锁定学生四维发展,外环锁定乡村振兴五大振兴维度实效转化。明确评价对象,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实用性。“循成效”聚焦构建完整证据链系统。依托“政—校—企—村”数据平台,内环追踪学生成长数据,外环监测乡村发展动态,两环数据在“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人才供需匹配”“技术成果转化”等关键节点实现交叉验证。“重关联”重在挖掘双环互动关系。一方面,通过关联分析揭示学生创业项目与乡村产业增长的相关系数;另一方面,通过回归分析验证人才培养质量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

  实践表明,该模型成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神经中枢”。近5年,学校基于模型优化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指导学生参加创业大赛获得重庆市市级及以上奖项215余项,创办企业45家,生产产品50余种,涌现出彭水县“苗妹香香”、开州区“巴山老坛”等典型项目,创造经济价值5亿余元。2023年,该模型支持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水电实践”获评全国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充分验证了其推广价值。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深化校地合作,完善数据平台,推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胡红梅 邓怀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1构建“两循证”评价体系 服务乡村振兴 胡红梅 邓怀勇2025-05-07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2 2025年05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