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9 星期二
德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产教科深度融合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在高等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德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以下简称“物电学院”)持续推进产教科深度融合,依托中兴通讯数字化产业学院,构建“高校—企业—行业”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课程体系,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输送了一大批兼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四元协同

  构建产教科融合新生态

  物电学院打破传统育人模式,构建“高校、教师、行业、企业”四元协同育人体系。学院与中兴协力、山东越海通信等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将产业需求融入课程设计,形成“教、赛、研、践”多维赋能的培养路径。

  在四元协同模式推动下,学院与中兴协力共建实训基地,企业技术专家与学院专业教师联合开发“工程规划与设计”等实践课程,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学院推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累计指导毕业设计课题1000余项,学生作品获电子、通信、物联网等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别奖项20余项。

  该模式强化了专业理论与行业实践的结合,解决了教学资源钝态化问题,使学生与前沿技术动态无缝衔接。同时,学院定期邀请企业专家举办“职有你”讲座和工作坊,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位一体

  打造实践育人新平台

  学院创新“实验室—实训中心—产业研究院”三位一体实践体系,建成物联网创新实验室等10个校企共育平台,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其中与中兴协力共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中心”集5G、AIoT等前沿技术于一体,可支撑200名学生同时开展项目实训。

  为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学院按照“基础实验—综合创新—企业案例”递进式培养工程思维,开发“系统化、阶梯式”实践课程群。近3年,学生主持国家级别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获授权专利7项,在“挑战杯”等赛事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277项。同时实施“双证书”制度,支持学生在拿到毕业证的同时考取华为认证网络工程师、物联网安全调试员等8类行业技能证书。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为例,该基地配备先进实验设备,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产品研发工作,学生可沉浸式体验真实企业工作环境。此外,学院还与山东越海通信等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基地,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全方位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螺旋联动

  激发协同创新新动能

  学院构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螺旋模型,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良性循环。与12家合作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近3年横向课题经费达800万元,实现科技成果转化80余万元。

  在与山东越海通信合作过程中,学院针对企业在可见光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协助企业开发可见光空间光隔离器、环形器等器件,填补该企业在可见光波段方面的空白。物联网工程专业因校企合作成效凸显,2023年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典型案例。

  此外,学院与德州市交通运输部门共建山东省5G智慧交通大数据处理实验室,针对5G网络优化等前沿课题联合攻关,教师成功申报多项国家级别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这种“校企共生”模式不仅提升了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还反哺教学创建了“项目案例资源库”,为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注入新动能。

  四维评价

  构建质量保障新机制

  学院建立“过程性考核+成果性考核+企业评价+社会评价”四维评价体系。采用“X+Y+M(链+评+促)”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实时追踪学生学习过程;加大企业评价占比,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考核权重高达40%;定期委托麦可思公司进行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满意度、用人单位满意度连续3年超95%。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在电子、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水平,学生毕业5年后就业满意度达90%。2024年,学院考研录取率接近30%,其中“双一流”高校录取占比近20%。

  德州学院物电学院通过促进产教科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未来,学院将持续深化“四元协同、三位一体、三螺旋联动、四维评价”机制,拓展与更多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路径,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升实践育人平台效能,强化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贾冉 张秀梅 曹东燕 董文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1产教科深度融合 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 贾冉 张秀梅 曹东燕 董文会2025-04-29 德州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2 2025年04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