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智能制造工程、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3个专业先后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近年来,学院紧扣《中国制造2025》战略,聚焦智能制造人才培养痛点,历经十余年实践,构建了“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赛教融通”的智能制造装备人才培养新体系。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能力为核心、竞赛实践为纽带,实现“三链”深度耦合:通过产教融合贯通教育链与产业链,将企业需求嵌入培养全流程;依托科教融汇连接教育链与创新链,推动科研反哺教学;以赛教融通为枢纽,集成企业需求、前沿成果与教学资源,形成“需求牵引—科研支撑—教学转化”的闭环生态,努力培养智能制造装备人才。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需求对接、能力递进、动态更新”的人才培养新体系 学院通过“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学方法”三位一体的系统设计,逐渐形成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教学与产业紧密对接的人才培养新范式,为智能制造领域人才培养提供了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建立了“三维联动”机制:横向联合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建立需求转化机制,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纵向设置“基础—专项—综合”三层次课程群,形成完整培养链条;动态建立持续更新机制,将企业新的实践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在实践平台建设上,打造“虚实一体”的教学环境:校内建成融合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校外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形成“校内模拟—校外实战”的培养闭环。在教学方法优化上,以典型企业真实项目贯穿多门课程教学,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工程实践过程。2022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获批首批国家现代产业学院;2022年,“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CAD/CAM技术”课程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一流课程;202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功率半导体智能制造装备产教融合基地获批江苏省本科高校产教融合重点基地。 强化科教融汇,构建“科研反哺、分层训练、激励驱动”的能力培养新范式 学院以“科教融汇、创新引领、阶梯培养”为核心理念,系统构建了“科研反哺、分层训练、激励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新范式。在科研反哺教学方面,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将科研项目的关键技术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构建“四维转化”模式:将科研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科研设备转化为实验平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方法。在分层培养体系方面,构建“三阶递进”培养模式。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了系统化的培养路径:一年级通过“工程认知实训”和“大学生创新工作坊”开展基础训练培养创新意识;二、三年级通过“导师制”等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四年级通过“毕业设计创新专项”开展独立研究,完成从知识传授到创新产出的全过程培养,使学生的科研参与率从30%提升至85%。在配套多元化激励方面,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如“双创基金”等年均投入50余万元;持续完善制度保障,实施创新成果学分认定制度,将专利、论文、竞赛获奖等纳入学分体系;健全荣誉激励机制,设立“五亭桥缸套奖学金”“迈能奖学金”等,每年评选“科创之星”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生申请专利年均50项,教学成果荣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24年扬州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推进赛教融通,构建“赛课联动、多元评价、成果反哺”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学院探索构建“赛课联动—多元评价—成果反哺”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新模式。在赛课融合方面,建立“三维对应”关系矩阵:一是内容维度,将多门专业核心课程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重点赛事建立映射关系;二是能力维度,分解竞赛所需的核心能力指标,对应融入课程教学目标;三是资源维度,建设包含往届优秀作品的案例库。实现了“课程教学打基础—竞赛实践强能力—成果转化促教学”的良性循环。在评价机制创新方面,建立了“四元一体”的考核体系:过程性评价(占40%)跟踪备赛全过程,作品评价(占30%)考核项目完成度,答辩评价(占20%)检验表达能力,创新评价(占10%)突出原创性。在成果转化方面,构建了“三阶转化”机制:初级转化将获奖作品改造为教学案例,中级转化提炼关键技术形成实验项目,高级转化孵化创新创业项目。学院学生年均获得“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00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超过90%,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建设成果在部分高校得到推广应用,对高校智能制造装备创新人才培养起到了示范作用。 (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丁建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