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大爱沧医”文化的滋养作用,以系统运行支撑课堂、实践、资源多场域协同,实现“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由“平面化”到“立体化”的整体跃升。 以文载道 筑牢多课堂“理论学习层” 传承精神,建强课堂主阵地。学校以“大爱沧医”文化为载体,创新构建思政课“三共三明”课堂教学模式,以“共情、共鸣、共振”,引导学生“明事、明理、明德”。开展集体备课,推行“多课程同备一堂课”制度,努力实现“同一本教材、同一个课件、同一个目标,却有不同的多彩课堂”。近3年,思政课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在第三方调查中,学生满意度持续位列全校所有课程前三位,学生获得感不断增强。汇集资源,打造“云端”课堂。以“大爱沧医”教育资源为依托,打造服务医药卫生类、健康促进类专业学生思政在线课程。在原有3门思政课在线课程的基础上,新增“爱国主义”专题在线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线课程,建立起全课程覆盖的“云端”课堂。引聚合力,一体建设课程思政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教务处协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主动牵手医学专业课程,以大爱育医德,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学校获评全国职业院校医药卫生专业大类课程思政案例2个、河北省课程思政优秀案例1个。涵育师资,打造“大师资”课堂。充分发挥“大爱沧医”文化“涵育师资、汇聚人才”的作用,打造医学职业教育思政“大师资”。组建“大爱之光”研究会,以校本文化涵育思政课教师。组建党政干部、行业企业专家师资队伍,建立“启迪讲坛”“青春风华”讲坛校外师资讲思政课平台。“启迪讲坛”注重发挥校外行业企业专家作用,近3年共开展39期。“青春风华”讲坛侧重于发挥朋辈教育、学长榜样作用,近3年共开展86期。学校与沧州市委社会工作部门共建“沧州市社会工作研究院”,为思政课教师“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搭建平台。教师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32次,开展社会调研15次。 以文化人 打造多样态“实践行动层” 学校围绕理论学习,建设“三维课堂 三链贯通”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模式,“思政小课堂、网络云课堂、社会大课堂”三维融通,“问题链、资源链、行动链”三链贯通,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立体空间,运用“说学演讲唱研用”7种方式,打造“行走”和“研学”两大实践课堂。以“大爱沧医”打造和建设“行走的思政课”。2018年起,学校开始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大学生讲演思政”系列活动。每年“七一”在全校进行展演,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大学生讲演思政”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半条被子》剧目获得第六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二等奖。构建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体系,持续开展“认知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佑护生命”四大活动,成果获评河北省第十届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思政课教师服务康养产业发展,带领健康管理系学生,建立了“老年红色艺术教育课堂”,开课25次。组建了“医心为民”志愿服务队,在校外开展志愿服务200余次。以“科教融汇”打造“研学”课堂。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调查研究,感受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先后开展了“探寻红色印记、探寻运河古今、探寻红色基因”等多项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与康养产业相结合的调研报告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以文聚力 建设多领域“资源协同层” 学校发挥“大爱沧医”文化的区域影响力,以资源协同创新,打造跨领域育人矩阵。通过校内外平台联动,汇聚社会资源,开门办思政,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校地共建,打造身边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作为省级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展馆+实训室+党建长廊”沉浸式思政教育资源。建有中医药文化馆、生命奥秘馆、大爱之光校史馆等展馆。同时,与其他基地合作,共同打造身边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签订共建共享协议,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视频资源。校地共同开发的实践教学视频资源达到100余个。其中,6门视频课获评河北省思政课实践教学精品课。校企共研,医教协同,建设河北省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依托集团内资源,学校与沧州市人民医院、南皮县人民医院、黄骅市人民医院等单位共同制作了“红医筑信仰,白衣育仁心”系列思政微视频,正准备上线,供集团内成员使用。校校共享,建设沧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学校一直积极推进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工作,充分发挥省级“大思政课”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近3年,学校完成中小学生医学职业精神研学32次,受教育学生达2000余名。 (才晓茹 刘忠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