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学校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资源瓶颈、创新能力不足等难题,湖南理工学院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使命,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要素,构建了“一核双线三基四体”研究生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靶点,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双线推进,夯实“科研素质养成、条件保障、学术氛围”三大基础,构建“教学改革、导师团队、科研平台、动态评价”四体协同体系,为地方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湖南理工方案”。 “一核”引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靶向 “一核”即聚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与提升。经过实地调研,学校发现研究生普遍存在“问题意识薄弱、科研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产出偏低”等问题,根源在于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灌输、轻能力锻造”。基于此,学校研究团队将创新能力细化为五个维度——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知识构建能力、成果产出能力,并构建了包含19项指标的评价体系。 创新能力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可量化、可提升的科研素养。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导师指导与支持、学术氛围、培养方式、科研条件4个因素的显著影响,这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双线”并进:理论探索与实践验证深度融合 “双线”即创新能力理论研究与实践优化双轨并行。在理论线上,基于1419份问卷数据,实证分析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揭示“导师情感支持”“文献资源丰度”等关键驱动因素。在实践线上,设计“研一参与课题→研二独立设计→研三成果转化”的闭环路径,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衔接。双线如同“DNA双螺旋”,以理论为基、以实践为用,缺一不可。 “三基”支撑:素质、条件、氛围协同发力 “三基”即科研素质养成、条件保障、学术氛围“三位一体”,筑牢创新能力培养根基。在科研素质养成方面,开设“科研方法论”“学科前沿动态”等必修课,将批判性思维纳入考核体系,研究生科研素质平均分显著提升。在条件保障方面,校企共建12个实验室,文献资源覆盖SCI/SSCI期刊95%以上。在学术氛围方面,打造“周沙龙、月论坛、年峰会”学术交流体系,年均举办跨学科研讨会50余场,激发创新碰撞。“三基”如同“金字塔基座”,是学生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 “四体”联动:教改、导师、平台、评价体系协同创新 “四体”即“教学改革、导师团队、科研平台、动态评价”四维度联动,形成培养合力。一是教学改革体。重构课程体系,提高跨学科选修课比例,加大科研实训力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行“案例研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二是导师团队体。组建32支“学术+产业+跨学科”导师团队,破解“单一导师知识盲区”。三是科研平台体。与湖南石化、岳阳兴长等大型企业和省内高校共建省部级科研平台(基地)41个,研究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50余项,3项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四是动态评价体。开发《科研创新能力评测量表》,实时监测不同维度的能力,生成个性化改进方案。“四体”协同如同“精密齿轮”,驱动培养体系高效运转。 成效凸显:数据印证育人模式改革的突破性价值 一是能力跃升。调研数据显示,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平均分从3.42提升至4.14,成果产出能力增长35%。二是成果丰硕。近两年,湖南理工学院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数量增长40%,获专利28项。学科竞赛成绩持续稳定增长,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从2019年的131项增长到2024年的373项,其中国家学科竞赛奖励从40项增长到106项;研究生的“氢云致行——高端氢能源燃料电池电堆领航者”等15个项目荣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等国赛奖励。三是就业势头强劲。学院研究生对口就业率达92%,30%的毕业生进入华为、中联重科等企业核心研发岗。四是社会贡献突出。研究生参与导师团队研发的特种聚丙烯材料项目实现30万吨/年产业化,研发的长江堤岸崩岸智能预警系统为守护好一江碧水发挥了积极作用,研发的“港口智能调度系统”提升物流效率20%、年节约成本超千万元,助力岳阳城陵矶新港区产业升级。 湖南理工学院“一核双线三基四体”培养模式,以创新为魂、以实践为根,有利于破解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的共性难题,成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引擎”。未来,湖南理工学院将持续深化“一核双线三基四体”模式,拓展“产学研用”生态,联合长三角、粤港澳高校成立创新联盟,开设“元宇宙技术”“生成式AI”等前沿课程,基于研究生个性化发展路径打造“智慧评价”系统。服务国家及区域发展战略,聚焦关键“卡脖子”领域,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改革之志历久弥坚,湖南理工学院正以实干书写答案!(汤小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