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960年原内蒙古林学院创建的中国首个沙漠治理专业和1983年设立的中国第二个水土保持专业,1998年合并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65年来,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始终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及目标任务,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突出防沙治沙特色,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推进党建业务双融双促,持续强化学科专业协同提升,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防沙治沙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1960年,林学家、沙漠治理专家、内蒙古自治区林业教育与科研工作的主要开拓者江福利先生在原内蒙古林学院创建我国首个沙漠治理专业,开始了沙漠科学与防沙治沙的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1983年,成立我国首个沙漠治理系。2016年,成立我国首个沙漠治理学院。2023年,依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成立我国首个“钱学森沙产业学院”。65年来,学科始终坚守“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初心使命,引领沙漠科学与防沙治沙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北疆生态建设和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本、硕、博、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位居国内同类学科前列,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力。 推进党建业务双融双促,凝心聚力打造高素质专业团队。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动党建与中心工作相融相促,提升队伍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团队。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党支部特色,树标杆、树正气、树榜样,形成了党建与队伍建设紧密结合的经验和典型案例。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系教工党支部2024年6月入选自治区首批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单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名单,2024年10月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学科现有专任教师27名,其中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6名。有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科学技术委员会独立专家2名,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名,自治区草原英才2名、青年英才2名,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通过思想引领、文化感染、选树典型等举措,培育并获评自治区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2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全国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内蒙古自治区优秀教师、内蒙古自治区“担当作为好干部”等先进典型。 学科专业协同建设双提升,科学研究助力人才培养结硕果。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于1985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22年晋升为一级学科。198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24年获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建有沙地生物资源保护与培育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重点实验室、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风沙物理与防沙治沙工程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杭锦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和草原部门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共建国家林业草原防沙治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国家能源集团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生态环境管理中心共建自治区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 发挥学科科研优势,助力本科人才培养。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2005年被评为自治区首批品牌专业,“十二五”期间获批自治区重点建设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教师积极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案例应用到本科教学中,固化为教材和著作,建成1门国家级别精品课程、1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4门校级一流课程、5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专业教师主编、参编教材和著作70余部。与科研合作单位共建4个校外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所有科研实验室(定位站、工程中心)均面向本科教学开放,本科生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和科研平台完成毕业论文,开展创新活动。近两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全部依托教师科研项目或生产实践进行选题;学生创新作品获得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沙产业专业赛一等奖、三等奖、优秀奖各1项,获得全国大学生生态修复工程类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未来,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科将持续推进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坚持走学科专业协同一体化建设之路,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陈士超 彭静 杨光 赵杏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