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星期三
青岛理工大学
守正创新 培养新时代土建类人才

  作为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青岛理工大学近年来锚定“国内一流应用研究型大学”目标,围绕“新工科”建设与数智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聚焦“以文立德、以理强基、以工建业”的育人逻辑,实施五大核心创新举措,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时代土建类人才。

  价值引领:双轮驱动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青岛理工大学以齐鲁文化底蕴与城市特色为根基,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资源库+特色文化教育矩阵”双轮驱动,形成“共情—吸引—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具体实践包括:

  全课程融入:修订教学大纲时嵌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思政要素,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向同行,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21门。

  全场景渗透: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筑文化长廊”等文化课堂,将青岛“红瓦绿树”城市风貌转化为育人资源。

  全链条评价: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教师考核与职称评审体系。

  学科融通:数智赋能的“新工科”课程体系重构

  针对传统土建类专业壁垒问题,学校以“宽基础、强交叉”为原则推进课程供给侧改革。一方面,整合数学、力学、计算机等基础理论课程,打破专业界限,构建跨学科的“通识教育模块”,增强学生的基础学科素养与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课程,与原有土建类专业课程深度融合,催生出一系列如“智能建造”“智慧城市管理”等新兴交叉学科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基础强化:增设“人工智能导论”“BIM技术原理”等跨学科课程,构建“数学—力学—信息技术”“三位一体”的理科支撑模块。

  前沿融合:开发13门知识图谱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在线课程126门,实现“虚拟建造”“智能运维”等新技术与土木工程专业深度融合。

  分层培养:设立“智能建造实验班”,实施“通识教育+微专业+项目制”进阶式培养,学生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银奖、“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等国家竞赛奖励153项。

  产教融合:打造“四链融通”协同育人闭环

  依托“产业链出题、科技链建模、创新链求解、国际链提升”机制,构建“校—企—研”协同育人生态:

  平台共建:与浪潮集团、国信集团共建7个省级产教融合基地,参与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等国家重大工程,实现“真题真做”。

  师资共享:推行“产业教授+学术导师”“双导师”制,91支跨学科导师团队中30%的成员来自行业头部企业。

  标准共定:联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制定“智能建造人才能力标准”,将BIM工程师等职业认证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

  机制革新:构建三阶式教师发展生态

  聚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形成“分类培养—精准赋能—长效激励”机制:

  分层培育:建立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四层次”发展体系,实施“教学能力诊断—工作坊研修—教学竞赛实战”进阶式培养;举办礼贤教师发展大讲堂,确保每名教师都能通过大讲堂汲取营养。

  数智赋能:搭建“AI教研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虚拟教研室等改革,教师团队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

  综合评聘:推行“教学型教授”评聘制度,将教材编写、课程建设、教学获奖、竞赛指导等纳入职称评审指标;出台《青岛理工大学高质量教学科研奖励与创新成果培育管理办法(试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评价破壁:建立动态质量监测保障体系

  以审核评估和专业认证为抓手,构建动态质量监测机制:

  过程监控:建立“课程—专业—学院”三级督导体系,实施毕业论文全流程盲审制度,连续7年论文抽检“零问题”。

  数据驱动:开发“教学质量数字画像系统”,实时采集课堂行为、项目参与等12类数据,动态生成学生能力画像、素养画像,支撑精准教学决策。

  持续改进:引入OBE理念,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用人单位评价机制,近5年土建类专业就业率稳步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2%。

  青岛理工大学通过价值引领、学科融通、产教共生、机制革新、评价破壁五项举措,形成了“数智赋能、四链协同”的新土建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正推进土木学科冲A计划,促进应用型高校转型升级,努力培养更多新时代土建类人才。

  (苗吉军 张凯 许从宝 刘龙)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11守正创新 培养新时代土建类人才 苗吉军 张凯 许从宝 刘龙2025-03-12 青岛理工大学 2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