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今年全国两会上被反复提及的3个关键词。如何在实践中更好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和发展,为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贡献智慧和力量?代表委员们结合自身工作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凌涛: 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邯郸市科协主席凌涛一直关注科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他注意到,当前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依然存在科创资源底数不清、企业技术需求不明、成果供给与需求不符、转化通道不畅、服务效能不高、技术转移机构不健全等问题。 凌涛建议,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一是增强高质量科技成果供给能力,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平台搭建等方式,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数据库、服务企业台账、技术需求项目库、产学研合作项目清单;畅通互信互利的“双向链接”交流机制,加大科技成果数据平台的开放共享,提高场景应用水平,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更快进入市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精准识别培育高潜能未来产业。二是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前瞻性谋划技术经理人队伍布局,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转移人才分级培育矩阵,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引入专家人才,畅通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路径,提高技术转移专业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三是持续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激励机制,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分配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黄爱龙: 加强医工交叉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 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医疗装备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15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30%,但大部分高端医疗器械仍依赖进口,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尚未完全自主可控。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黄爱龙认为,加强医工交叉高端复合型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和破题之策。 黄爱龙在调研中发现,我国医工交叉高端人才培养起步较晚,尚未建立完善的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尚不成熟,配套支持体系不够完善,尚未形成促进人才成长的保障体系。 黄爱龙建议,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完善以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建设体系。制定我国医工交叉学科专业专项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的教育标准,加快建立医工交叉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专业认证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活跃在创新最前端的“医学出题人”。探索实施医工交叉领域的人才培养计划,支持建设“工学学士+医学博士”“医学+工学双博士”培养体系。三是优化创新人才培养外部支持和保障体系,健全产学研用全链条人才培养环境。布局建设一批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国家医工交叉试点学院或新型研究院,建立医工交叉相关学科的职称晋升通道。 全国政协委员范树奎: 以数字化转型撬动产教融合升级 当前,企业正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浪潮,人才需求发生颠覆性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企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的支撑不足,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的契合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联资产评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范树奎建议,以企业“智改数转”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助力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龙头企业在‘智改数转’中延伸出的‘数据要素×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是打造数字化教学内容、教学场景、知识图谱、技能图谱和人才评价等急需的核心资源。”范树奎在调研中发现,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智慧化、数字化升级,直接引发相关院校在专业数字化、新业态教学资源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出现新情况新问题。 范树奎建议,由政府部门指导,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牵头,生态化、内涵性推动制造服务业和相关学科专业协同发展。搭建区域就业数字化服务平台,促进供需数据智能匹配,实现人力资源信息与就业人员、院校、企业、行业全面共享,为教育与产业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采写:本报记者 林焕新 焦以璇 欧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