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星期四
河南城建学院
以“四创新”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河南城建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主动在育人机制、产教协同、技术融合、保障体系四个方面进行创新探索,培养了大批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技术人才。

  育人机制创新

  打造素质培养新格局

  学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改革思路,健全“五育”并举工作机制,深化“五育”融合,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坚持德育为先。统筹抓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推广“课程+基地”“线上+线下”“小故事、大道理”等多种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与红色纪念场馆共同开发主题鲜明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打造“纪念馆里的思政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共建实践育人共同体。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组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研讨会,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活动,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二是坚持智育为重。全面落实OBE理念,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以“基本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专创深度融合,全面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坚持体育为基。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模式,开设蹴球、射箭等传统体育类特色课程,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核心素养得到明显提升。四是坚持美育为要。构建“课程教学+艺术实践+校园文化活动+校园环境”“四位一体”的美育模式,推动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不断提高。五是坚持劳动教育为本。开足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劳动教育实践课程,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设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产教协同创新

  拓展人才培养新场域

  学校着眼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创新构建“一主线、四主体、八共同、一核心”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实现从人才培养方案到创新创业指导的全方位协同,有力提高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学校以智慧建造产业学院等11个省级、校级产业(行业)学院为载体,坚持立德树人,发挥“政、校、行、企”四方主体作用,建立共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论证课程体系、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授课、共同组织实践、共同建设基地、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共同指导创新创业“八共同”长效机制,达到全面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核心目标。学校与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平顶山市政府部门、中建七局、坝道工程医院(平舆)等210多家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协同育人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着力培养“社会有需要、单位受欢迎、个人能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形成了城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例如,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依托智慧建造产业学院、坝道工程医院等平台,响应地方住建部门要求和行业发展需求,开设“班墨创新实验班”,实施“MICPS人才训练计划”,即通过微专业、研学、竞赛、项目、研讨,推进“2+2”“项目制教学”“研究性教学”,提升了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促进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所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稳居河南省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被赞“基础好、上手快、后劲足、素质高”,城建学子以其学识、素养和实力,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技术融合创新

  释放教育教学新活力

  学校将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智慧教育发展新生态,实现课程内外联动、虚拟和现实结合、线上和线上融通的教学新形态。

  一是强化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学校重视营造智慧教育环境,已建成启用76间智慧教室和120间标准化考场。智慧教室配备智能交互大屏,支持高清显示、触摸操作、多屏互动等功能,为师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教与学互动平台。自动录播系统实现课程全程录制,支持课后复习和教学反思。语言实验室运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翻译等技术,打造个性化、精准化的语言学习环境。二是发挥智慧教学管理平台作用。学校着力建设智慧教学管理平台,推动大数据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通过超星学习通等平台,构建知识图谱,优化知识体系,实施精准化教学,创设更优质和更生动的课堂。学生可通过平台进行课程学习、在线测试、作业提交、课外阅读,能充分满足自身个性化学习需要。三是推进智慧课程资源建设。学校已立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100门、网络课程273门、智慧课程100门,在智慧课程资源建设上已初步实现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目标。四是重视教师数智素养培训。学校加大对教师数智素养的培训力度,举办“DeepSeek赋能未来教育:AI驱动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训练营”,组织“AI赋能高等教育:聚焦智慧课程与应用实操”“DeepSeek赋能高校教育教学及应用案例”等数智技术应用培训,引导教师利用数智技术进行知识创生。目前,学校已开展10余场教师数智技术提升专题培训活动,涵盖智慧教学平台操作、混合式教学、智慧课程建设、智能评价等内容,培训教师达5000余人次。

  保障体系创新

  构建质量建设新模式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全要素的质量标准体系,明确覆盖专业与课程设置建设、课堂教学、考试考核、实习实践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把质量标准贯穿教育教学各环节、全过程,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强化发展性和成长性评价,坚持结果导向,基于学习结果反向设计,注重可视化、可观察的结果评价”的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评价理念,通过全景式、全链条采集教学情况的大数据,探索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质量建设体系,推动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评价实现“四个转向”:从关注知识考核转向关注能力素养考核,从关注课程考核转向关注学生发展考核,从关注“第一课堂”教学考核转向关注跨场域、多模态的综合考核,从关注单向度终结性考核转向全过程综合考核。通过建立“目标—标准—评价—反馈—改进—跟踪问效”的循环质量监控机制,确保各环节紧密衔接,实现全闭环持续改进,推动教育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学校通过教育部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次通过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审核评估,6个专业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高等教育专业评估,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过评估(认证)的专业数量在河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位居前列。

  (孙玉周 郭金敏 王许涛 朱凯 鲁春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以“四创新”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孙玉周 郭金敏 王许涛 朱凯 鲁春阳2025-05-22 河南城建学院 2 2025年05月22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