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星期二
安阳师范学院
构建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新体系

  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立足“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县建设,创新构建“高校(University)、政府部门(Government)、学校(School)”三位一体的“U—G—S”协同机制,在破解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瓶颈、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新时代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模式。

  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安阳师范学院逐渐形成了“1123”工作模式,围绕教师专业发展长效化目标,构建“U—G—S”长效协同机制,把握“学—用”两个关键环节,实现“输血—造血—自我循环”教师专业发展三级进阶,形成具有县级区域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生态系统。

  构建“U—G—S”协同机制,实现“选、育、用、评”一体化

  建立高校引领、教育行政部门政策保障、基层学校实践创新的动态耦合机制,实现教师发展“选、育、用、评”一体化。成立“U—G—S”领导小组,明确三方职责和任务,协同开展系统调研,摸清短板,梳理问题,统筹设计“选、育、用、评”一体化方案。项目县教育部门发挥主体责任,负责按照整体设计规划出台文件,精准遴选“种子学校”“种子教师”“种子团队”,形成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种子基地”;安阳师范学院负责遴选优质学校和专家,按照项目设计方案,开展精准培训,实施精准帮扶;发挥项目县“三名”工作室主持人作用,建立“水土适应”的本地培训团队,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培训力量良性生长;建立教师发展逐级培养机制。设定梯级目标,引领教师逐级成长。

  把握“学—用”两个关键环节,实施双轮驱动

  一是把握精准培训环节。创新实施“能力测评→任务驱动→专家引领→团队研修→总结提升”教师培训模式。实施“五个1”任务驱动,即训后一年内参加1次主题校本研修活动、上1节区域示范课、举办1次研修讲座、写1篇研究论文和1份课题申报书。以产出为导向,促使学员“趁热打铁”,在返回工作岗位后立即将培训所学运用到教学创新实践中。

  二是把握校本研修实践环节。搭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平台,构建目标引领、团队协作、活动牵引和评价激励的校本实践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长效化。精准培育、返岗实践,在双向互动过程中,促进“学用转化”效应。形成了名校带弱校、校长带校长、名师带骨干、骨干带全员的“校带校”“师带徒”机制,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县域整体教师专业发展。

  构建校本研修共同体,实现“输血—造血—自我循环”三级进阶

  采取三阶段培育,实现从“输血”到“造血”再到形成良性的“自我循环”教师专业发展体系。

  一是创新生成式培训,完善“输血”支持服务功能。搭建由高校专家、教研员、一线名师组成的专家团队,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校本研修—生成成果—推广辐射”模式,通过生成式培训精准帮扶,提供“持续支持”,完成“输血”过程,形成显性成果。

  二是搭建本土专家成长平台,完善“造血”支持服务功能。以县域教师培训团队建设实践为例,从专业素养能力培养到聚焦校本研修提升,再到课程资源开发能力提升,团队在持续研修中逐渐成长。通过“三名”工作室论坛、“送教下乡”等活动,推动优秀教师成长,完善县域本土教师发展的“造血”功能。

  三是构建区域教师发展共同体,完善“自我循环”体系。通过“三级研修—梯次结对—目标引领—层级发展”的路径,全方位呈现校本研修的新思路、新策略。构建县域教师发展共同体,由本土专家引领示范校研修、示范校引领片区学校研修,分层分级培养,有效提升了本土专家实施校本研修的能力,激发了培训团队持续发展的主动性。

  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安阳师范学院构建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的“U—G—S”协同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依托河南省“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项目县项目,通过“政策驱动、平台赋能、示范引领”三大路径,已在河南省濮阳县、扶沟县、林州市、范县、淇县、滑县等地进行推广和应用,覆盖教师群体100余万名。培养了6个县域教师培训团队,建设36所校本研修示范校,形成县域特色校本研修模式20余个,建设县级“三名”工作室180个,开发本土化课程30余门。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推广与应用,显著提升了县域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推动了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李武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2构建县域教师发展支持服务新体系 李武装2025-05-20 安阳师范学院 2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