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结构安全与延寿团队依托学校新工科和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学科建设发展机遇,深耕结构风工程跑车试验方法及振动控制技术、桥梁声发射监测黑洞波导杆引波技术、桥隧结构内部脱空声发射—红外一体化检/监测技术、利用雨水导电的缆索结构电化学防腐等前沿方向,致力于结构安全与服役性能提升。同时,团队坚持以党建引领科技创新,统筹科研攻关、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与社会服务,构建起本硕博贯通育人、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科研创新纵深推进、深化社会服务与应用转化的建设格局,整体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本硕博贯通育人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 团队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构建“科研课题—工程实践—产业服务”全链条协同育人体系。开设“智能建造概论”“建设工程导论”“运筹学”“结构声发射监测”“桥梁健康监测”“预应力缆索结构安全与延寿”等本科、研究生课程15门,主编出版《结构声发射监测》《智能建造概论》《研究生论文写作指导》等教材4部,主持“‘四新’建设背景下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等重点教改项目、教材建设项目,以及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1项,其中,教师郑鹏飞指导学生获得第15届、第17届全国大学生交通运输科技大赛二等奖及“正大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总决赛一等奖。推行“以工程需求为引导+以实践创新为驱动”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指导培养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77人,其中,15人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篇论文获评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约50%的毕业生进入“双一流”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在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85%以上的毕业生在交通、水利等土木工程相关行业工作,部分博士研究生已在政府部门、大型企业、知名高校担任重要职务,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领域的重要骨干力量。 高层次人才引育并举 夯实教学科研团队基础 团队坚持“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建设理念,在李广慧教授的指导下,在团队带头人李胜利教授的带领下,持续加强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建设。现有省级高层次人才(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授3人,依托团队培养晋升为高级职称的教师5人(姜楠、郭攀、代旷宇、毋光明、王希东),以及引进来自“双一流”高校的青年博士6人(李攀杰、吴艳奇、侯杰、崔灿、张沛怡、徐斌),形成了层级分明、结构合理、梯队完善的教学科研团队。近年来,团队主持承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包括“高速铁路桥梁预应力体系声发射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合同额510万元)”等在内的横向项目60余项;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累计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78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8项,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科研创新纵深推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围绕结构安全与延寿,团队创建了结构风工程跑车试验方法,提出了基于雨水导电的缆索结构电化学防腐新方法,发明并构建了桥梁声发射监测黑洞波导杆引波技术以及桥隧内部脱空声发射—红外一体化监测等创新技术。依托科研攻关,牵头建设河南省预应力缆索结构安全与延寿工程研究中心、郑州市缆索结构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等省市级科研平台。通过“实验室—工程现场—企业反馈”的完整链条,打通理论教学与工程应用之间的关键环节,推动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实际工程。依托相关创新成果,李胜利教授牵头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展现了在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方面的强大引领力。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深化社会服务与应用转化 团队面向桥梁、地铁、高铁、风电等关键基础设施领域,自主研发了黑洞波导杆、黑洞套箍、信号激励与声波汇聚装置等系列硬件产品,集成开发了结构声发射监测大数据一体化软件平台。创新提出的桥梁声发射监测黑洞波导杆引波技术,已在安罗高速黄河斜拉桥、朝阳沟斜拉桥、南阳大泉沟现浇连续箱梁桥、新密下庄河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桥等工程完成示范应用。此外,团队成员李胜利、朱小青、李金珂等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中铁七局集团有限公司、昆山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省铁路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河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河南中天高新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联合攻关,探索将关键技术应用推广至公路和铁路架桥机、地铁钢管支撑、隧道、高铁箱梁、风电混塔等更多基础设施领域,加速科研成果规模化应用,助力土木工程智能化升级。 未来,团队将继续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及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持续打造结构安全与延寿领域的技术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与区域发展。(高子鹤 惠智 何润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