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文化周末
2025-04-18 星期五
天向梅边有别春
——纪念王逊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王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北京

  “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史料辑佚展”展览海报

  今年是新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王逊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为了趋向美玉的艺术——纪念王逊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史料辑佚展”,三联书店出版了《上水船——王逊与现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国家图书馆举办了“从蔡元培到王逊——现代中国的美育理想”专题讲座等系列纪念活动。本文作者李清泉教授是著名美术史家陈少丰先生的学生、王逊先生的再传弟子,他在文中深情追忆了三代学人数十年间薪火相继传承师道的历程,这种学术精神弥足珍贵。——编者

  我一直觉得,王逊先生就像一个影子般的存在,始终都不够清晰,但也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我最早知道他,是当年打算报考研究生的时候。在我确定学习中国美术史之后,我的启蒙老师、山东大学的刘敦愿先生建议我投考广州美术学院的陈少丰先生。刘敦愿先生关心我读什么复习材料的时候,忽然站起来,从书架上抽出两本油印资料送给我,说:“你读了这两本书,就等于挖到你未来导师家的祖坟了(刘敦愿先生是个考古学家,所以作了这么个很有考古色彩的比喻)。”这两个油印本,就是20世纪80年代根据陈少丰先生等笔记整理的王逊先生的《中国美术史》讲稿(后来由薄松年、陈少丰先生整理出版了)和蜡版刻印的《中国书画理论》,两书扉页还题有“请敦愿同志指正”之类的字样。也就是说,我一开始就是读着王逊先生的这两份讲义进入这个领域的。那时候,没有什么准备考研的复习资料,能读到的书也特别少,所以,有了这两本对路的教材,对我来说真是如获至宝。可是,我当年还是懵懵懂懂,直到多年后,才慢慢意识到,我们这一辈最初形成的中国美术史基础和学科框架体系意识,实际上是王逊先生最先给我们奠定和建立的。王逊先生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美术史家,所开创的美术史教学和研究全面囊括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和民间艺术等诸多方面。从各种王逊先生的著述资料中,我们不难感知到他那以传统文史之学为根基,充分利用历代文献、传世作品和考古新发现来充实和建立美术史的各个板块,且论述具有哲学和美学思想史高度的中国美术史格局。

  在跟随陈少丰先生学习期间,我们一直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学生的事情、他人的事情,总是胜过他自己的事情。但我们从他的话语中,却时常能感知到他对老师王逊先生的一瓣心香。他说在自己一生受到的影响中,其中最重要、最深远的就是王逊先生的影响。他说:“王逊先生不光是学养深厚,学术格局宏大,而且还非常谦逊。无论工作多么忙,只要有学生去找他请教问题,他一定会放下自己手头的工作,与学生交流;谈到相关研究时,他总是把自己掌握的资料和盘托出,不懂的东西就直说自己在这方面没有研究,但每次向王逊先生问问题,都有问一得十的感觉;在学问上,他总在感念他的老师闻一多、邓以蛰先生,说自己不及老师之万一。”

  我们从陈少丰先生的口述中还了解到,王逊先生1952年从清华大学调到中央美院,一直到1957年这段时间,是他学术生涯里最活跃的时期,之后便长期陷入人生的低谷,直到1969年不满54岁去世。但即便是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依然在边缘的岗位上执行着为美术教育系统编写美术史教材的大型工程任务。陈少丰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所做的一些事,就是试图通过他当年听课的笔记资料来拼合、还原出王逊先生讲义的原貌,所以才将刻印的资料寄给许多学者和同道,征询补充和修正的意见,以期王逊先生的学术精髓能在后世得到继承和弘扬。

  王逊先生去世28年之后,陈少丰先生也去世了。一转眼,至今又是28年过去了!令我永远难忘的是,在陈少丰先生病重期间,他曾带着很大的遗憾,将其自存的那份未能整理出版的王逊先生《中国书画理论》讲稿(在陈少丰先生看来,这毕竟只是他个人的听课笔记,不免带着很多的缺憾)以及一份署有“少丰初稿、王逊先生改写”的《吴门四家》手稿交与我保存。此外,他还将王逊先生在身处逆境时赠送给他作为留念的一张个人照片(就是印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逊著《中国美术史》扉页上的那张)和王逊先生亲笔书写在一张宣纸上的两句诗——一句是范成大的“月从雪后皆奇夜,天向梅边有别春”,另一句是邓以蛰五世祖邓石如的“不知明月为谁好,时有落花随我行”——都交与我。我从中既看到了王逊先生的坚韧和乐观,又看到了逆境当中两个孤寂灵魂的惺惺相惜。更加意味深长的是,陈少丰先生还专门仿照着王逊先生的样子,将这两句诗重新恭敬地抄写了一遍,又附上了他自己中年时代的一张照片,一并给到了我的手上。多年来,每当我打开他留下的这份包裹,看着他们的容貌,读着他们分别抄写的这两句诗文,喉咙里总是会一阵阵地哽咽,有时甚至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然而不一会儿,心中又会从孤寂和清冷当中生出一股持久而又温煦的暖意。这是很奇妙的一种感受。以上所说,就是这个影子般的存在,对我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者系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特聘教授,本文为其在“王逊遗著整理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有删节)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文化周末 04天向梅边有别春 李清泉2025-04-18 ——纪念王逊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2 2025年04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