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教改风采
2025-04-17 星期四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
“数字技术+金融教育” 培养数智金融人才

  《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指出,要“以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为关键驱动,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竞争力……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与数字经济发展高度适应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取得积极成效,数字化经营管理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数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数字化金融产品服务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适配度和普惠性明显提升。数字金融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基本齐备,相关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主线,正加速催生“技术+金融+场景”的深度融合新模式。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立足“数字福建”建设前沿阵地,以“培志入心”筑牢理想信念根基,以“融智入课”重构专业培养方案,以“强职入企”深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坚实人才保障。

  重塑应用型

  数智金融人才培养目标

  发展数字金融需要大量立志服务地方、具备行业数智素养、精通金融专业知识的应用型数智金融人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依托2024年福建省级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重大项目“数字经济时代应用型数智金融人才培养创新机制与路径研究”和2024年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常规课题“2024年人工智能背景下应用型高校金融类专业‘三维四段’式实践教学构建研究”,通过梳理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人才需求、数智金融创新人才培养相关资料,邀请各类金融机构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了“一协同一精通三具备”的数智素养具体标准,即“数字化与专业化协同,精通数字金融业务知识,具备互联网思维、大数据分析能力、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基于以上数智素养具体标准,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持续优化了“一面向,三聚焦”的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数字经济发展新形势,聚焦福建省“金融强省战略”,聚焦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新要求,聚焦“金融+数智”的交叉新理念,培养能够服务福建省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

  创新应用型

  数智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在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下,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针对金融行业的现状及未来需求,实施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教育创新策略。这些策略不仅适应了金融教育领域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而且展现了金融学院的金融教育在全球经济快速变革中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一)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金融学院采取了多层次的教育创新策略,以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首先,实施了专业人才培养的“三色”赋能策略:底色提升,持续增强金融专业国标课程的教学质量;特色明确,树立“金融+数智”的学科交叉新理念;亮色提升,创新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将个人奋斗融入福建省数字金融发展大局。其次,升级了“两导向,三融合”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以数智素养提升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跨学科与跨院系和产教动态融合。最后,通过实施“协同共建、多链循环”的实践教学,强化了数字经济时代实践育人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模拟仿真、挂职锻炼、参与项目等多种形式深入体验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从而循环提升其数智素养。

  (二)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金融学院全面推进新文科建设,坚持地方性、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通过跨专业、跨学院的交叉融合,积极对接区域金融行业发展新需求。同时,金融学院构建了“数智素养”标准,明确了人才培养路径,立足数字经济时代,厘清了数字金融相关岗位的具体能力要求。通过“三色”融合策略,不断擘画人才培养新画卷,以传统金融专业课程为底色,以“金融+数智”的学科交叉新理念为特色,以课程思政为亮色,引导学生服务家乡。此外,金融学院还探索小班化培养,通过实验班形式测评人才培养成效,并逐步将创新经验推广到全体金融类专业,以保障教学创新的效率和效果。金融学院于2018年开设智慧金融创新实验班,试点数智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培养经验应用于全体金融类专业。

  (三)课程体系创新

  金融学院重构了“新时代、跨学科、强应用”的课程体系,聚焦数智素养培养,构建了创新课程模块,并设置了“一精通三具备”的四大课程子模块,突出课程的时代性、应用性和交叉性。其中,包含福建省线上一流本科课程“金融工程学入门”,为培养学生的金融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金融学院引入了课程知识图谱新教法,针对以往课程资源建设的碎片化、孤立化、机械化特性,利用课程知识图谱连接课程内外知识点、课程间因果联系、学科间领域互补,实现知识的动态、鲜活和深刻转化。此外,金融学院还打造了跨学科基层教学组织新模式,结合“学科专业教师、跨学科课程教师、企业导师”三者,基于课程目标设置基层教学组织,支撑“实用、适用、好用”的数智金融课程新体系。

  (四)产教融合模式创新

  金融学院变革了传统金融课程,构建“企业—专业”协作育人新模式,深入了解数字金融业务的实际能力需求,与企业共同规划和实施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杜绝了校企合作中的“面子工程”,推动形成了“提要求、共规划、强实践”的合作新模式,避免了实习中的“虚拟交易”现象。通过引入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体验机会,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客户的金融信息数据库建设,积累数字金融发展的底层工作经验。此外,金融学院还创新产教融合模式,打造了“企业实习飞地”,将企业实习场景搬入校园,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便利,从而便于安排更多实习学生,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充分的实践经验。

  拓展应用型

  数智金融人才培养路径

  在数字经济浪潮中,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数智金融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效率,以下是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应用和产教融合等方面采取的前瞻性教育创新措施。

  (一)共建数智素养课程模块

  金融学院与大数据学院联合开展了数智素养课程模块的创新实施,通过跨院交叉联合构建课程。这一模块基于数智素养的具体标准,针对市场和行业需求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课程内容与人才培养需求的高度契合。这种协作模式加强了学院间的资源共享,优化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字技术。

  (二)构建课程知识图谱体系

  金融学院以课程为核心,建立了跨学科、跨学院的基层教学组织。通过教师共享、教学互助及产教融合,共同设计了课程知识图谱。这种体系不仅连接了专业与课程、知识与技能、教学与实践,还建立了这些元素之间的动态联系,大大增强了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应用性。通过这种方式,金融学院能够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更加丰富和实用的学习体验。

  (三)加强教学内涵建设

  金融学院积极推进“理实一体”的课程内涵建设,深度积累教材、教师、案例、虚拟仿真以及教改项目和实践基地等资源。通过这些措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得到了深度融合,教学方式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综合培养学生的数智素养、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增强了他们理解和处理金融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金融学院积极推进政校企协同合作,建成涵盖政府部门、大型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在内的10多个金融类专业实习实践基地。金融学院将引企入校落到实处,企业导师参与开发关键课程,实施“一课双师”“接力教学”;创新共建校内产教融合基地,企业出资、校内运营、真实业务,为学生实习提供便利。鼓励师生走出去,参与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项目,建设期内累计委派学生300余人次为福建长乐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收集客户数据,参与金融基础数据库搭建工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战经验,也增强了他们的应用能力。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和全球金融行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金融教育正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积极落实《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要求,紧密围绕行业需求,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了一套科学、系统、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优化升级、教学模式的创新变革、实践体系的强化拓展以及产教融合的深度推进,金融学院成功探索出一条契合时代需求的数智金融人才培养路径。

  未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将以获评金融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为契机,继续深化“金融+数智”的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夯实传统金融教育基础的同时,加快推进数字技术与金融学科的有机融合,进一步丰富数智金融课程体系,完善数智素养标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金融学院还将持续加强与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实践机会,确保其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卓越的实践能力和突出的创新意识,以应对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趋势和挑战。高质量的数智金融人才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更是推动金融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支撑。金融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新颖的理念、更加务实的行动,不断完善数智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备全球视野、行业竞争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人才,为数字经济时代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刘燊)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12“数字技术+金融教育” 培养数智金融人才 刘燊2025-04-17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金融学院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