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载春华秋实,教育薪火跨越山海。菏泽学院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自2009年起组织2.3万名师范生接力奔赴鲁西南700余所乡村校园与新疆喀什30余所边疆学府。从制度筑基到实践淬炼,从课堂创新到边疆耕耘,菏泽学院以“规范化体系+创新化实践”的双轮驱动,打造出可复制的教育实践样本——既让“低起点小步快跑”的教学理念扎根乡村课堂,也让团结之花紫花苜蓿生长在戈壁校园。两万余名学子的支教足迹,见证着教育普惠的温度与家国情怀的厚度,奋力书写教育强国建设的菏院答卷。 制度筑基 织就支教保障网 十六年来,菏泽学院以制度创新为犁,深耕教育实践沃土。自2009年启动实习支教工作起,学院便构建起“校地协同三级管理”机制,从顶层设计筑牢根基,出台《菏泽学院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实施方案》等10余项制度,覆盖选拔、培训、教学、评价全流程;编制标准化《实习支教手册》,推行“双导师制”与安全闭环管理,为2.3万名师范生奔赴鲁西南700余所乡村学校和新疆喀什30余所边疆学府保驾护航。地方政府部门设立专项经费,联合市教体部门制定7类应急预案,校地联动累计开展教研超8000人次,共同破解基层教育难题。 在制度牵引下,校地合作从“单向输送”转向“双向赋能”。菏泽乡村的支教团队将“低起点小步快跑”教学模式优化为百余所学校的特色教学法;新疆喀什的援疆师生与当地教师共建教案库,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率提升至98%。这套覆盖组织、教学、安全的制度体系,不仅保障支教生“下得去、教得好”,更推动7所薄弱校晋升市级示范校,被地方政府部门誉为“从输血支教到造血提质”的“菏泽经验”,成为边疆与乡村教育振兴的坚实桥梁。 实践锤炼 淬炼担当育情怀 三尺讲台丈量青春,万里边疆熔铸担当。在菏泽乡村的田间教室,支教生将数学课搬进麦田,用麦穗排列数列、以几何丈量土地,让知识从课本跃入生活;在新疆英吉沙第三中学,物理学支教生孙灏文用矿泉水瓶、铁丝等废旧材料设计“生活化实验课”,带领学生用简易装置验证阿基米德原理,仅一学期便让班级物理成绩从全县中游跃居前列。课堂之外,教育的边界被不断拓宽:国旗护卫队的晨训中,孩子们挺直脊梁高唱国歌;木雕社团的刻刀下,菏泽非遗技艺与边疆纹样碰撞出艺术火花;劳动实践课上,师生共同开垦荒地种植的紫花苜蓿,既是生态教育的试验田,更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象征。 十六年间,2.3万名师范生跨越的不只是地理距离,更是文化与心灵的鸿沟。在新疆喀什,支教团队走进社区开设国学诵读班,用《论语》《诗经》搭建语言桥梁;艺体团队义务教授民族舞蹈、电子琴课程,累计服务超5000人次;从“端午包粽子”到“中秋话团圆”,一场场节庆活动让学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信念扎根心田。这些实践,既是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淬炼场,更是家国情怀的播种机——当支教生带着边疆孩子用国家通用语言朗诵《少年中国说》时,教育的意义早已超越分数,化作滋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甘泉。 辐射赋能 绘就教育同心圆 教育的星火,终成燎原之势。在鲁西南乡村,支教团队累计授课超千万课时,为1.2万名学生点亮知识之光,平均成绩提升20%;化学专业学子开发的“秸秆实验课”“瓶罐化学”将实验室搬到田间,让科学触手可及;美术支教生推动木雕、鲁锦等非遗技艺走进课堂,建成12个乡村美育基地,为乡土文化注入新活力。从“输血”到“造血”,菏泽学院为乡村教育按下提质键:8000余人次的教师培训、7所薄弱校蜕变为市级示范校,见证着教育生态的焕新。 而在新疆喀什,支教工作更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纽带。国学诵读与书法课堂覆盖当地90%的中小学,当英吉沙县教育部门在感谢信中写下“菏泽学院播撒了团结进步的种子”时,教育的意义已超越课堂——紫花苜蓿在边疆土地生根,非遗剪纸在校园传承,民族舞蹈在社区跃动,每一步实践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图中刻下菏院印记。十六年的坚守,让支教从单向实践升华为普惠共享的“菏泽经验”,在乡村振兴与民族交融的双重答卷上,写下教育的温度与力量。 十六载躬耕不辍,两万人薪火相传。菏泽学院以教育为犁,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播撒希望,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热土中浇灌梦想,努力将“制度筑基、实践淬炼、辐射赋能”的创新模式锻造成推动教育公平的“菏泽样本”。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支教为桥梁,让教育的火种点亮更多角落,让紫花苜蓿的根系深扎大地,在乡村振兴与民族交融的壮阔画卷中,续写无愧于时代的菏院篇章。 (富元斋 孙洪波 王庆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