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创新潮涌。在广西制造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时代浪潮中,微电子与先进材料产业学院依托广西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应运而生。作为2021年广西首批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学院立足国家“制造强国”战略与区域汽车工业发展需求,以电子工程学院为主体,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联合广西汽车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十四研究所、华纳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构建起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生态。通过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协同”的育人机制,学院入选全国首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和广西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院系(A类)。3年间培育数百名毕业生投身微电子、智能汽车等前沿领域,获得2项广西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书写了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广西科大答卷”。 协同育人强根基 学科创新塑优势 学院以深化产教融合为核心,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使命,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与学科交叉创新双轮驱动,构建起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前沿技术攻关体系。在协同育人领域,学院与广西汽车集团等30余家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产业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校企联合开发的“电路分析基础”以及国家一流本科课程“电气控制及PLC”等特色课程,形成了“课堂理论+企业场景”的立体化教学模式。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教学实践,通过“双导师制”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近3年毕业生中近三分之一的选题直接对接企业技术攻关需求,如东风柳汽冲压模具制冷系统设计、广西飓芯科技氮化镓激光二极管芯片失效研究等项目,真正实现“真题真做”。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瞄准智能汽车、半导体器件等前沿领域,构建起“电子+材料”双核驱动的学科集群。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两个广西一流本科专业,新增“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和“材料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以及“物理学”硕士学术学位点,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布局紧密围绕产业链需求,重点聚焦电子材料与器件、智能感知与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等五大研究方向,在飞秒激光精密加工、电磁矢量成像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学院建设的广西智能汽车多维信息融合重点实验室、广西特色金属粉体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以及车用功率芯片与传感器研究实训基地等,成为区域产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 科研赋能促转化 校企联动创价值 在学科交叉融合与专业集群建设的坚实基础上,学院以破解产业“卡脖子”技术为核心使命,构建“需求牵引—联合攻关—成果反哺”的产学研闭环,推动科研势能向产业动能高效转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硬核科研领域,学院近3年累计承担近20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气溶胶中新冠病毒快速高灵敏检测光电传感关键技术研究”“电磁矢量高分辨成像理论与系统研究”等。王国富教授团队研发的“基于飞秒激光超精细孔加工技术的电控燃油喷油器制造工艺”打破国外长期垄断,解决“卡脖子”难题,相关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应用于柳州源创电喷技术有限公司,相关成果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华金教授领衔的“基于机器学习的手性微粒光操控”获广西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资助,为光操控手性微粒在生物医药和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在校企协同生态构建中,学院通过“平台共享+人才互通”深化产教融合。投资1亿多元建设“车用功率芯片与传感器研究实训基地”,配备球差透射电镜、飞秒激光微孔加工装备等大型设备,与企业共建“微纳光电子技术联合实验室”等平台,形成从校内研发到企业实战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人才互通方面,实施“双百计划”柔性引进30多名企业高管及工程师(含院士团队1个),并选派20多名教师赴企业挂职,如罗亮博士为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研发2种强韧性优良的NM500级别耐磨钢,其综合性能远超国家标准,实现工业试制成功;方志杰教授团队与广西七识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化工实验教学远控平台荣获第三届全国仿真创新应用大赛三等奖,真正实现“产学研用”闭环,赋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西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微电子与先进材料产业学院)始终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产业升级为使命,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之路,不断书写“科技报国、产教兴桂”的崭新篇章。 (陈华金 朱广生 谭趁尤 莫海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