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教育视窗
2025-04-17 星期四
产教深融·实战真驱·校企共生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新材料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探索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来袭与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卓越工程师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深入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全面提高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质量的关键点在于人才培养模式革新,亟须在宏观维度创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在微观维度优化专业核心课程结构,从而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和新型工业化建设。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推进新材料类卓越工程师培养,确保教育内容与行业需求的高度契合。学院秉持“研究做在工程中、论文写在产品上、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培养理念,致力于塑造培养以“服务产业发展,打造人才队伍”为目标的新材料类专业复合型人才。

  学院在2017年获批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点,自此开启了高速发展新征程。这得益于学院提出的“课程校企共建、师资校企共享、平台校企共用”的“三共”支撑体系、“围绕真需求、立足真场景、解决真问题”的“三真”培养模式和“科研成果与技术突破相融合、学科发展与产业提升相融合”的“双融”培养生态,实现研究生综合素养与产业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的双向贯通,为人才培养拓展了新的路径。

  产教深融

  构建“三共”支撑体系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使命,紧紧把握“产教同行、双向赋能”的办学逻辑,立足自身办学实际,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造“课程校企共建、师资校企共享、平台校企共用”的“三共”支撑体系,重塑教育新生态,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学院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资源配置,实施“三个一”工程。围绕浙江省新材料产业,推动课程内容向工程逻辑转变,建立一套由大华等龙头企业共同制定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布局一组围绕新材料产业的课程板块,组建一套由企业导师参与指导的实践课程。由此,成功打造“产业技术实例—课堂理论教学—生产现场实践”的完整培养链,实现课程内容与工程逻辑无缝衔接。

  以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人才“双导师制”。聘任龙头企业总工、研究院院长等25人作为企业导师,与学术导师组成联合指导组,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同步实施学术导师企业研修计划,建立包含技术方案落地性、研究生工程能力提升度等产业维度的导师联合考核指标。推动人才培养从学术单一型向“理论+技术”复合型转变。

  以资源共享为目标,打造校企联合平台,形成创新共同体。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与卧龙等龙头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8个及联合研发中心10个,实现中试设备及产线设备共用。共同获批浙江省磁性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及浙江省高端电机能量转换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级联合平台,通过基础创新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学院通过构建校企平台资源多级化共用网络,形成“需求挖掘—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的全链条载体,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产学研闭环。

  实战真驱

  构建“三真”培养模式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着力破除研究生教育“重论文轻应用”的痼疾,构建“真问题、真场景、真落地”的实践育人体系。

  从“论文导向”到“问题导向”,挖掘产业需求。通过驻企工作站、产业技术需求对接会等形式,建立动态更新的“产业痛点数据库”。以成果落地为目标,将产业实际需求融入研究生学科竞赛选题、科研项目、学位论文课题等实践和创新活动。

  从高校实验室到企业车间,打造实践体系。研究生在导师带领下入驻企业一线,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生产场景和工程师团队,高校提供科研人才和基础研究成果,研究生通过参与小批量试制、工艺优化等环节,既掌握产业核心技术,又推动实验室成果转化升级。

  从理论创新到应用落地,建立培养链条。将企业真实技术需求凝练为研究生课题,以基础理论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升级,形成“课堂学理论—平台练技能—产线验成果”的培养链条。

  校企共生

  构建“双融”培养生态

  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通过创新“互利共生、发展共促”的校企协同生态,有效破解产教“两张皮”难题,成功构建“科研成果与技术突破相融合、学科发展与产业提升相融合”的“双融”培养生态。

  建立互利的成果转化机制。采用“基础专利归高校—改进专利归企业—收益按比例分成”的分配模式,实现专利转化100件。支持研究生以技术创新成果创办学科型公司,校企共建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源,实现研究生成果与企业技术突破相融合。

  建立互促的协同发展机制。以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牵引,校企联合攻关产业技术瓶颈,共同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项,开发的系列新材料产品应用于核潜艇电机、5G基站等工程。项目成果支撑学院获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国家杰青、优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以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为牵引,校企联合协同推动新材料产业技术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和学科发展有机融合。

  成效凸显

  教学成果多点开花

  在深入探索新材料类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道路越走越宽。

  育人成效显著。学院将企业真实项目和科研项目拆解为研究生课题,近5年,研究生张忠远等14人荣获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史新阳等4人的论文获评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创办杭州海川钠能科技有限公司,入选高工2024钠电产业链优质企业;学生获省级学科竞赛奖项50余项,其中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1项。毕业生入职中芯国际等企业,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部门攻关“卡脖子”工程。

  创新成果突出。在成果实践过程中,学院获批校级教改项目41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及省级课程3门,发表教改论文84篇;学生发表SCI论文860篇;同时参与国家级别项目66项、重点重大项目4项,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8项;研发的系列产品应用于我国核潜艇电机、同步辐射光源、5G基站等国家重大工程,为杭州永磁、卧龙电驱等企业新增产值约20亿元,创造税收约5亿元。

  产教深度融合。打造校企合作研发平台,先后获批浙江省新型传感材料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先进电磁超材料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浙江省磁性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及浙江省高端电机能量转换关键材料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联合平台;通过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入全球资源,近5年,学生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项、省级工业新产品标准12项。

  立足新征程,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将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改革为抓手,着力培养大批新材料类高水平卓越工程师,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贡献杭电智慧和力量。

  (张雪峰 沈莉 赵利忠 宋云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产教深融·实战真驱·校企共生 张雪峰 沈莉 赵利忠 宋云峰2025-04-17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学院新材料类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探索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