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 星期二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建设课程创新基地 推进国家课程实施

  10年来,重庆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以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模型建构、互动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路径探索为建设内容,打造创新、开放、协同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并在激活耦合共进、建构实施路径、完善长效机制与凝练实践成效的过程中,实现基地建设与课程实施的协同共生。

  激活耦合共进

  重构协同逻辑

  一是项目化、平台化打造国家课程实施典型案例。2015年以来,重庆市将义务教育领雁工程和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作为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抓手,设立课程创新基地项目,课程创新基地落在学校,立项学校以国家课程实施为核心制定基地建设方案,搭建起探索推进国家课程高质量实施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课程实施场域。10年来,先后立项义务教育课程创新基地200个、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202个,全面辐射重庆市41个区县,通过基地学校之间定期互相交流、共同的学科之间建立课程实施联盟、市区教研机构深度参与过程指导,以项目驱动思维,构建“政策解读—课程建设—教学转化—效果反馈—成果凝练”的行动体系。

  二是全要素、系统化探索国家课程实施路径。课程创新基地整合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课程资源、学科教研、学科实践等课程实施的关键要素,将学校、社区、家庭、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充分融入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地方资源、创设学习环境、改进教学评价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等,以全要素融入的方式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是一体化、专业化推进国家课程实施。课程创新基地在实施过程中精心构筑起纵横交织、紧密协同的一体化、专业化的推进机制。重庆市教育委员会负责项目顶层设计,全面领导、管理项目建设,明确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服务国家课程实施的目标、定位和职能,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从专业角度给予各维度的论证支撑,发挥重庆市市级教研机构对课程创新基地的专业指导作用,汇聚了各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教研员,拓展前沿课程实施理念,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重庆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做好课程创新基地的组织和保障,教研机构承担调研和驻校指导责任。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形成了横向融合、纵向贯通、多元协同的推进路径。纵向上贯通重庆市市级、区县、学校三级,横向上连通教育行政部门、教研机构、学校。

  建构实施路径

  生成动态策略

  一是践行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的学习方式。重庆市开展多样化学习方式探索,推进课程综合化实施,实施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例如,重庆市潼南中学校推进“数学建模+社会调研”项目,指导学生团队针对潼南柠檬滞销问题建立预测模型,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实践能力。

  二是建设适应国家课程实施的教师研修机制。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搭建学科专业平台,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和水平,发挥教师专业发展的团队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先后建成学科教研中心、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中心等。例如,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中物理创新课程基地建设“两室一中心”,即名师工作室、创新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心,有效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带动物理课程的高质量实施;重庆南开中学化学课程创新基地构建合格教师、知名教师、专家教师阶梯式持续发展的三级培养模式,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等途径,创设教师主动学习和研究的情境。

  三是构建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环境。课程创新基地聚焦国家课程实施,有效创设起育人氛围浓厚、专业特色和学科内容特点鲜明、学校文化品格突出的课程教学环境,强化课程教学的活动室、实验室等场地建设。例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新基地打造创客空间、工程技术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室等,帮助学生“与未来对话”。数字化空间注重推动“5G+直播教学”“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学习”和“5G+虚拟实验实训”等场景应用,开展无边界、互动型、高临场感的在线教学场景建设。例如,重庆市梁平中学以多样化开放实验为主线,以自主学习的人机互动为抓手,构建“问题驱动、主动探究、自助实验、人机互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完善长效机制

  优化制度生态

  一是畅通实施运行机制。重庆市推动构成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实施与评价等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建起协调、高效的管理机制、推进机制和工作方式。建立规范化管理机制,推动重庆市市级、区县和学校完善组织架构,印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健全管理制度,强化职责落实,推进管理机制规范化,确保基地建设有专门人员管理,有专门管理制度。创新协同式推进机制,实现多主体协同推进、多渠道融合推进、校内外统筹推进。

  二是健全评价反馈机制。重庆市确立多元融合的评价目标,在课程创新目标上注重评价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更新、课程实施创新、课程评价改进等方面情况,在能力培养目标上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情况,在辐射影响目标上关注对其他学校学科课程的辐射示范作用。设立多方参与的评价主体,学校管理层负责制定评价政策、组织评价工作、监督评价结果的应用,教师从专业角度对课程目标适切性、课程内容完善性、课程实施创新性、课程资源丰富性、课程评价科学性等进行评价,学生从学习者的角度对课程的学习体验、学习参与、学习收获、学习支持等进行评价,行政部门从管理角度对课程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等进行评价。此外,项目组还从基地定位与理念、基地建设与资源、课程创新与实施、基地成效与影响、基地管理与保障、基地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全面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三是完善长效保障机制。重庆市加大经费投入,重庆市财政部门、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每个普通高中课程创新基地50万元的经费补贴,给予每个义务教育课程创新基地15万元的经费补贴,主要用于课程资源开发、教师队伍建设和育人环境打造。完善制度体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印发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从明确管理职责、完善推进机制、规范经费管理、做好成果推广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各区县和学校制定管理细则,为课程创新基地提供了行动依据。强化专业支持,依托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重庆市市级学科课程创新基地联盟、校级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指导团队等资源,构建分层多元的指导团队。

  四是优化宣传推广机制。重庆市以总结提炼核心价值为先,以全面加强成果宣传为介,以深化拓展成果推广应用为要,在全面深化总结各基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研讨、现场展示、对外交流、推广应用等多种途径,实现基地成果更好推广应用。总结提炼核心经验,全面梳理重庆市以及各个项目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实施效果等,特别是总结课程创新基地的核心理念、操作策略、评价系统和保障措施等实践成果,深度挖掘基地特色与优势,凝练成功案例与教学经验,形成基地品牌与形象。全面加强成果宣传,依托媒体报道、论文发表、展示活动等多种渠道,扩大课程创新基地项目影响力,为项目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奠定基础。深化拓展成果推广,通过开展改革试点、开展推进活动、打造教学成果等,促进优秀成果广泛应用。

  凝练实践成效

  创新辐射模式

  一是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学习生态。课程创新基地以学习方式变革为核心,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多元融合的教学场景。推进跨学科整合与项目化实践,例如,重庆市育才中学校物理课程创新基地以“自主、合作、探究、生活—创造”四步教学法,促进学科知识与真实问题解决有机融合。推进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例如,双桥区小学数学课程创新基地以“核心素养导向的大单元设计”为引领,以单元整体研修活动为依托,实现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培养。推进课时安排和组织形式变革,例如,重庆谢家湾学校通过长短课结合和全天候课程统筹,实现传统学科长课和专题活动短课无缝衔接,兼顾学科深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多维辐射机制增强改革效应。重庆市通过“政策保障—资源整合—示范引领”的立体化辐射路径,优化区域教育生态。强化政策驱动和经费支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以义务教育领雁工程重大项目和普通高中发展促进计划为依托,设立专项项目,对402个课程创新基地累计投入1.31亿元,引导区县和学校在经费和政策上予以支持,建立健全“重庆市市级—区县—学校”三级联动机制。强化平台共享和数字赋能,在重庆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分享课程创新基地优秀教学资源,鼓励基地开发学习互动平台,例如,重庆市万州中学校利用三峡教育网搭建在线互动平台,支持跨区域教师同步研修,实现资源共享。强化示范转化和双向互动,优质学校通过“需求调研—成果改造—实践指导”的工作流程,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教师发展和学习支持等转化为薄弱学校可借鉴的成果,实现成果推广应用。

  三是实践成效与育人质量同步提升。重庆市创新辐射模式直接转化为育人效能提升,形成可量化的改革成果。课程影响提升,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课程综合化实施与评价”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特等奖,重庆市人民小学校劳动教育、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等一批基地建设成果获得国家级别教学成果奖。教师能力提升,通过教研组织建设、教研活动开展、教研成果应用等措施,建立从合格教师、优秀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培养体系,使教师成长有规划、有举措、有标准,教师教学能力得到普遍提升。学生素养提升,课程创新基地让教师更多关注学生个体,增强了学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业成绩也得到了提高。

  (余朝元 陈鹏磊 黎聚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建设课程创新基地 推进国家课程实施 余朝元 陈鹏磊 黎聚才2025-04-15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 2025年04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