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山东理工大学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导向,提出“实践项目化、项目产品化、赛训一体化”工程实践教育新理念,依托2项国家教育部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2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项目训练为牵引,将工程实践与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了“创新驱动、项目牵引、成德于行”的工程实践教育实施路径,育人成效显著。 方法驱动、专创融合,提升创新能力 学校秉持“专创融合”教学理念,以夯实学生创新实践科学理论基础为根本,探索创新教育与价值塑造相融合的育人机制,打造“方法驱动、专创融合”工程实践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性研发跨学科专业的专创融合教学标准与方法论,构建“基础理论—专创融合—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四模块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通过方法驱动夯实学生创新之基,通过专创融合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增强。 组织跨学科教学团队开发“三维坐标创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模式”等专创融合方法群,用TRIZ创新理论结合专业真实案例,系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出版了《专创融合教学改革模式研究》,牵头制定了《创新方法融入课程教学实施指南》等2项团体标准,面向全校学生开设362门专创融合课程,每年85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方法基础”必修课接受基础训练,5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方法实践”“工程创新实践”等选修课接受进阶训练,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由低阶到高阶的系统培养,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近年来,理工科学生年均获得国家科创竞赛奖项1000项,获奖作品中超过80%体现了社会价值导向。学校连续4年跻身全国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TOP100,5年综合排名提升32位。 项目牵引、赛训融通,淬炼实践能力 学校响应国家对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构建了“项目牵引、赛训融通”项目式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围绕实践项目化,针对不同学科专业和学生能力层次需求,搭建“夯实基础—提高能力—综合应用—创新探究”四阶递进一体化实训模式项目库,涵盖机械设计、智能控制、电子信息、材料工程等多学科领域,并侧重于多学科交叉融合;围绕项目产品化,考虑用户需求、社会影响、工艺经济性等,融合多学科知识与制造工艺,通过设计研讨、制造装配、成本优化、路演交流等环节,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围绕赛训一体化,引导学生把工程实践成果转化为科创竞赛作品,探索实物开发类科创竞赛作品替代部分工程实践课程任务,打通实践教学和科创竞赛平台的资源共享通道,并构建工程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学分互认机制,统一教学指导规范与考核评价标准,形成“以赛促学、以训强能”的良性循环。 除了各专业特色项目,学校还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实践项目库,在最近一学年中,181名学生完成了狙击步枪、微型冲床等综合项目训练,60名本科生依托实践项目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竞赛奖励,“工程训练”成绩被直接认定为满分或优秀等次。 实践项目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同时,也成为综合素养的重要载体。例如,在“狙击枪模型”项目中,学生团队在为期4周的综合项目实践中,既锻炼了工程设计能力,又通过200余工时的劳动实践,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真谛;在智能救援、飞行器设计仿真、方程式赛车等项目中,学生不但提升了实践创新能力,还锻炼了团队协作、技能体能、抗压竞争等综合素养。 美劳融合、成德于行,厚植家国情怀 学校坚持“五育”并举,创新“美劳融合、成德于行”的工程实践课程思政体系。以实践项目为载体,系统打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国工匠”“工程思辨”“科技美学”等八大特色思政模块,开发81个具有示范性的工程实践课程思政案例。通过创设沉浸式、体验式的课程思政教学场景,建立了“课前导学启思—课堂精讲深解—项目实践体悟—课后反思升华”四路径全过程思政育人模式。在知识传授中,有机融入科技报国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在方案设计中,引导学生融合美学理念提升项目品质;在项目实践中,通过劳动淬炼深化工匠精神培育,实现价值引领与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 聚焦工程实践思政育人,“数控技术”等18门工科课程入选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文理渗透、理实一体、科艺融合的公共美育课程建设与推进模式”获全国高校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二等奖、山东省一等奖。 山东理工大学工程实践教育新探索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工程师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方案,毕业生以“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五育”融合的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刚宪约 高军 蔡清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