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工程系应对新形势,以能力为本位,以结构类课程为研究对象,紧密对接社会需求,强调问题意识与自主学习,构建开放、动态的模块化教学体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学习服务;携手企业,将教育从学校学习转变为终身学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解构:解构学科知识体系,校企共建资源池 建筑工程系打破学科界限,将原结构类课程按照“通用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核心知识”三个平行层级解构,每一层级的知识点,从定义、理论和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解析,以文档或视频的方式进行表达,组建资源池。同时和企业合作,将新的行业发展同步制作成教学资源,充实资源池。 解构后的知识(包括在习得这些知识时所能培养的能力)注重通用性,细分到相对独立不可再分,如同乐高积木一样,可根据学习者的目标进行灵活组装。 重构:以“待解决任务”理论为指导,整合教学模块,重构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系教学模块的构建,立足企业与学习者的需求,以“待解决任务”理论为指导,分三步执行。第一步,调研“什么是待解决任务”。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待解决任务”来自行业和学习者(包括学生与从业人员)两个层面。第二步,确定“提供什么样的体验来完美地解决任务”。课程模块是依据“待解决任务”来整合的,学院和行业一起设计课程模块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针对能力达成的评价体系;和学习者一起进行其学习需求分析。第三步,整合资源,提供课程体验。“应该整合什么资源以及如何整合”由学院承担,教师团队围绕某一个确定的知识能力结构目标,根据不同受众的需求,从模块库中抽取不同的模块组成课程,提供模块清单。课程体验则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企业为教学提供实践场所,学院按照混合式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导学设计,引导学习者学习,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建筑工程系以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提出的知识能力要求为基石,结合企业需求调研结果,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践为载体进行知识体系重构,形成教学模块,再根据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将模块整合并生成模块化课程,最终形成课程体系。例如,在实际工程中,土木工程专业所有结构设计均考虑抗震问题,因为在传统课程体系中,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砌体结构设计均只包括本结构体系设计的内容,结构抗震设计则通过“建筑结构抗震”这门课程来解决。在课程改革中,建筑工程系把“建筑结构抗震”这门课程拆散,并将其内容制作成教学模块,融入结构设计类课程,而所有的设计类课程以项目实践为原则组合相关的教学模块,形成整个结构类课程体系。 调适:以能力达成为目标,针对需求动态调整模块化课程体系 需求是构建课程体系的基础。建筑工程系以需求为导向,确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确定学生毕业时应该达到的能力、素质等毕业要求;以毕业要求为导向,确定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导向,进行各类资源配置。这一逻辑主线,同样也适用于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所开展的员工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或者针对终身学习者特定的提升目标所定制的课程整合。 经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土木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土木工程专业核心理论课都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来自工程实践的项目,且直接对接结构类课程设计,以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学院专业建设成效显著,获批土木工程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土木工程国家级别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工程质量平台21项,获批省级实践教学信息化微课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出版云教材1本,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6篇。 模块化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各类结构类竞赛中获得包括结构设计大赛国家级别一等奖在内的奖项200余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吃得苦、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湖南省建设人力资源协会、湖南省公路学会评价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工作敬业、吃苦耐劳,社会适用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较强,为湖南省土木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建五局、湖南建投集团等企业认为学院毕业生可以做到毕业与就业无缝对接,并能积极地融入团队,组织协调能力较强。 (毛广湘 刘益虹 贺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