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尼特族(NEET)是英文“Not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or Training”的缩写,指不升学、不就业、不参加职业培训的青年群体,最早于1999年在英国提出,后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
|
在人工智能席卷全球的新浪潮中,劳动力市场正在经历着深层次、结构性调整。全球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机会不均,特别是青年人就业群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今年1月,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世界就业与社会展望:2025年趋势》表明,全球4.02亿待就业人群中30岁以下群体占比超40%,20.4%的青年处于“不升学、不就业、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尼特”状态,与联合国在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有关减少“尼特族”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以下简称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持续聚焦教育在促进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对技能教育、就业指导中的实习见习内容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了在从校园到职场过程中早期职业接触和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技能教育数字鸿沟持续影响青年就业。国际劳工组织在其《2024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中明确提出,当前国际职业技能鸿沟正在扩大,中等收入国家存在高等教育错配问题,其高等教育质量不高,毕业生拥有文凭却缺乏技能,高等教育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亟须提升。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工作技能教育和课程更新,加强教育与就业市场的联系,从而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匹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教育监测报告2024/5:教育领导力》关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4:优质教育”的报告中也强调,正规教育对于掌握工作技能十分重要。在高收入国家,80%的成年人可以发送带附件的电子邮件,而在中等收入国家这一数字仅为32%。即便在欧盟内部,初中毕业的成年人仅有34%能够掌握基本数字化工作技能,接受过高中和大学教育的成年人则为51%和80%。 联合国在基于为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4:优质教育”和“目标8:体面工作”而开展的调研中表明,提升青年掌握信息通信技术技能,能大幅增加其获取收入稳定优质工作岗位的机会。为此,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等国开展青年数字发展促进就业创业项目,使3.5万名青年获得数字技能和21世纪技能发展培训机会,帮助1000名青年掌握基本就业技能。 早期职业接触对学生就业有着特殊意义。经合组织认为,教育是获得更好工作和更优质生活的基础。基于这种考虑,该组织在教育与工作技能领域设置了“教育与技能政策计划”、“职业准备项目”等项目,并利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项目”等获取的数据在经合组织国家内部开展了多项研究。报告显示,在其所开展的47项纵向研究中有40项表明,在校期间获得工作经历的学生成年后就业前景更好,薪资普遍高出5%至10%。相反,早期未接触职场的群体在毕业后失业率更高。例如,西班牙马德里关于19—26岁群体的最新调查表明,57%的兼职者认为早期职业经历“极有帮助”,实习和志愿者的比例分别为41%和34%。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非主动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的学生,也能获得与主动选择实习工作的同龄人相似的益处。 国际劳工组织在《2024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中提出,全球青年就业率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但青年工作非正规化加剧,新毕业生与岗位匹配差距扩大。报告特别提出,实习是提升青年就业能力的关键途径,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参与过实习、见习的青年失业率比未参与者低15%。国际劳工组织对42个国家的追踪调查显示,完成带薪实习、见习的青年在6个月内就业率提升23%,且平均起薪较未实习、见习者高1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战略(2022—2029年)》中提出,要在国家层面保障职业教育培训,通过建立工作机制来加强与技术和资金相关方的密切合作,并加强与发展伙伴在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协调配合,国家间的政策和战略应保持一致。不少欧洲国家倡导通过职业讲座、招聘会和实地参观等活动激发学生实习兴趣,将确保工作实习普及化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实际举措。如法国、德国和北欧国家,早期职业认知和实习被列入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大纲,并通过强制执行予以保障。德国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和法国的学徒制教育都已经成为各自的教育品牌。 数字技术助力形成就业辅导新形态。科学使用数字技术有助于弥合区域发展差异,也为处于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经济水平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助力实现教育和就业公平。 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普及提升了信息的可及性,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指导信息,年轻一代更多依赖网络获取信息资料。经合组织数据显示,英国、丹麦、瑞典、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超过80%的青少年会使用网络搜索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也为职业指导、就业体验和劳动市场本身创造了新形态。除了常见的远程就业指导、居家办公等,在欧洲,疫情期间通过数字化手段开展虚拟现实(VR)实习的方式也得到了推广。例如,芬兰政府主导开展了虚拟实习项目,为中学生提供与雇主远程互动、参观场地和进行小范围实践的机会。疫情后这一做法得到保留,青年学生不必离开家乡就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职业信息和实习机会。同样,英国的公益组织“校园发言人”也推出了类似的虚拟实习项目,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习和见习机会。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文化教育高等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