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理论周刊
2025-04-17 星期四
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一辆满载集装箱的中欧班列准备发车。

  新华社记者 苏阳 摄

  ■ 《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入的《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展现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本着合作共赢理念,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有科学回答“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收入的《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同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展现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深邃思想,对于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和繁荣,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把握经济全球化发展大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个别大国大搞强权霸凌,肆意围堵打压新兴力量,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是一条越走越窄的死胡同,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为在变局中开新局、在危机中育新机指明了方向。

  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当今时代,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制约世界经济走出困境的深层次原因在于经济领域的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上一轮科技进步带来的增长动能逐渐衰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尚未形成势头,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世界经济仍然未能开辟出一条新路。”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一大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使国际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不足。三是全球发展失衡,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但不能因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地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等关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后,提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理念,主张把经济全球化建立在相互尊重和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以合作共赢和共建共享为根本宗旨,通过寻找各国利益的结合点扩大国际合作,通过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发展动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 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需要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旗帜鲜明地反对保护主义,指出“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并多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彰显了中国将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相结合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新发展理念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起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作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其中,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内外发展联动的问题。如今,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所形成的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世界工厂”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新情况。当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之后,问题不是要不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增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在全球配置资源能力,更好争取开放发展中的战略主动。”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持续深化商品、服务、资金、人才等要素流动型开放,又要稳步拓展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扩大自主开放,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着力增强自身竞争能力、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以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正能量。

  3 构建全球发展伙伴关系

  化解矛盾和冲突,归根到底要靠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针对发展议题在国际上被政治化、边缘化的现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球发展倡议,推动将发展置于国际议程中心位置,号召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维护世界多极化,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始终站在发展中国家一边,坚决反对通过打压遏制别国现代化来维护自身发展“特权”,推动各国特别是大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多边机构更好发挥作用,把合作共赢体现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以共商共建共享促进共同发展,团结和帮助更多国家走上包容开放而非封闭对抗、合作共赢而非剥削掠夺的更加平衡、更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尊重和支持各国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自主选择,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多样性。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说明现代化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该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发展中国家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之路,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本着合作共赢理念,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成就为世界发展提供新机遇。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新平台,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中国深入挖掘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互利合作的新机遇,加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建设,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提升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

  (作者系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24JD710017]成果)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 05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孙景宇2025-04-17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