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星期四
跨界融合创新路 联合培养育英才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积极探索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之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专业建设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热门话题,“选个好学校,不如选个好专业”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家长的共识。然而,什么样的专业才是好专业?除了传统名校的“王牌专业”外,“联合培养”这种新兴的专业建设方式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越发受到青睐,跨校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将分属于不同门类的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交叉基础上的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专业优势。”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副校长张明善说,“我们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一拍即合,决定将各自的优势专业结合起来,‘1+1’尝试联合培养。”

  2023年,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利用各自优势专业,共同联合开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金融学”联合学士学位项目正式招生,这也是四川省内首个省属高校联合学士学位项目。

  “1+1”带来不一样的大学

  学生龚新茂至今仍清晰记得2023年暑假在高考招生简章上看到“智能金融”时眼前一亮的感觉,尽管他当时并不完全清楚“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联合学士学位创新班”的意义。

  “当时就是觉得选这个专业有点‘赚到了’的感觉,”龚新茂说,“本来我就奔着计算机专业来,现在又加上了一个金融专业,一份学费,学两个专业,还不耽误过多的时间。”

  经过一段不长时间的忐忑等待,龚新茂如愿成为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学院智能金融专业的首届学生。刚一进校,他就感觉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气息。

  为做好联合学士学位项目的人才培养工作,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和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依托各自的学科优势,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跨学校跨学科的“1+1+1+1”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第一学年在学籍所在学校学习,第二学年集中在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学习,第三学年集中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学习,第四学年回学籍所在学校学习。

  课程教学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主要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教学,如Python语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等,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则充分利用其金融专业方面的学科优势,主要负责宏观经济学、公司金融、金融法务、商业银行经营学等金融类课程。

  为了体现学科的融合性,两校在人才培养中既有“分头行动”,更有“跨界融合”。据介绍,除常规课程外,两校结合各自学科特色,积极共同开发大数据金融、区块链应用、大数据风控、智能投顾等极具市场前瞻性和应用性的特色核心课程,从而打破学生在单一领域的知识界限,产生更多创新点和突破。

  “强强联合,并不只是两校牵手这么简单,而是聚焦跨学科、跨校的‘新工科+新商科’深度交叉融合新模式。”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副校长张明善介绍。

  通过课程共建、师生互派、交叉融合等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将不仅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计算机软件技术与系统开发能力,同时还能掌握现代金融理论和数据科学算法。学生毕业后,能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一键解锁”两校“王牌”资源

  同是联合学位“智能金融专业”的大二学生,但王星懿的学籍所在学校是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2024年9月,她和同班同学一起,入住了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开始了他们期盼已久的大二学年。

  按照“1+1+1+1”培养方案,他们将和学籍在成都学院的36名学生一起,共同度过智能金融专业二年级。然后一起回到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共同度过三年级。

  “大二年级主要学习的是计算机基础课程,和大一通识课为主的教学很不同,课程难度还是很大的,”王星懿说,“但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教师和同学非常好,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据介绍,创新班的学生在这4年学习期间,将同时享受到两所学校的教学资源。师资上,两校都派出了“王牌战队”,主力师资不乏教授、副教授级别的专业教师授课。在具体安排上,两校发挥各自优势,二年级侧重计算机专业课程,三年级侧重金融学专业课程。

  “这种教学上的侧重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教学设计上也存在很多的交叉和融合。因为两校授课教师的研究方向,大多数都涉及了互联网+金融。”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智能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唐黎说道。

  比如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的彭光辉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与大模型应用;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王恺明教授,是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方向是金融工程和宏观经济学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

  另外,两校校企资源的互通,也是亮点之一。

  一般来说,很多学校会在大三开始组织学生走访企业,但创新班的学生入校仅3个月,就已经前往知名企业进行深度探访。活动当中,两校学生自由分组,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了解行业现状、用人需求等,尽快树立职业目标。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计算机学院常务副院长彭光辉说:“这类校企活动,每学期都常态化开展,而且等学生拥有一定的学科能力和实践能力后,还会让学生亲自参与企业项目。”

  “一键解锁”两所学校,让学生体验两校不一样的校园文化,享受两所院校的教学资源。当两所学校都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王牌”专业,并将彼此的专业优势进行深度交叉融合,将释放出1+1>2的育人实效。

  “科技+金融”培养复合型人才

  据悉,2023年“智能金融创新班”首批招生72人,两校各36人。毕业时,毕业生被授予“工学”和“金融学”两个学位,都会在证书中予以注明。两个学位具有同等效力,不分主修和辅修。

  创新班授课采用“学业+行业”“双导师”制,小班化教学,对学生进行校内专业学习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每年还会外聘客座教授、行业专家等行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实务指导。

  这一创新实践收获了业界的赞誉,也获得了高考学生和家长的欢迎。2024年“智能金融创新班”第二批招生,数据翻了一番,两校各72人,总数144人。

  “两批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很强,每次上课全部出勤,在课堂上大家都非常认真,学习兴趣很高。”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智能金融创新班”辅导员叶蓓说。

  课堂上,教师除了用大量的实际案例、热点话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会以PBL项目导向的方式,设计课堂小项目,通过课前自查资料、课上讨论、课下总结等方式,让学生用书本上的内容,去解决现实当中的问题。

  如今,不管是对计算机小有研究的学生龚新茂,还是从来没有Python基础的学生王星懿,都已经可以熟练地利用Python,从网页上获取数据,并进行基础的数据处理。

  可以说,无论是学科上的交叉还是学校之间的联合,都是为了培养出系统掌握金融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解决金融领域各类问题的应用型金融科技人才。

  这样的人才,将更加符合未来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毕业后,就业覆盖面将更广,如银行、券商、投资平台、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企事业单位和科技公司,金融数据挖掘分析、量化交易、大数据分析、战略决策分析等相关工作,均可涉猎。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开办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跨界培养复合型人才,只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缩影。近年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紧跟国家战略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所需,立足自身在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类专业方面的优势,积极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先后结合物联网的应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等,开设了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智能互联网络技术等专业,并在全校推进实施“项目制”“现代学徒制”“专业交叉融合”“就业—招生—培养联动”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培养满足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社会需要,具备跨专业集成知识,能独立完成项目与创新解决问题的应用型科技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将继续在人才培养方面改革创新,努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

  (白纲 苏文)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7跨界融合创新路 联合培养育英才 白纲 苏文2025-04-10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积极探索联合学士学位人才培养之路 2 2025年04月10日 星期四